六十九团变上访为下访直面解决职工难题

09.04.2015  13:29

  “我们连队保险理赔不合理?连队营区环境差,下雨一身泥,天晴一层灰,能否给予治理?连队水井老化,水压力小,到用水高峰交不上水,连队营区吃不上水?我家种的100亩棉花,去年由于霜来得早,收入低,今年又要投入,银行又贷不上款,请团里予以帮助?……

  4月3日,四师在六十九团五连会议室里,职工们一个个在为团里的下访工作组反映问题。在随后的会议里,由该团团长陈少敏带领的分管领导和相关科室和部门下访组人员现场办公,当即一一给予了解决和答复,赢得了职工的阵阵掌声,化解了矛盾上访源头。

  “这次多亏了来下访的团领导和工作组。”五连党支部书记王新宙告诉记者,2014年由于气候原因和农副产品下跌,致使部分职工收入较低,我们连里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职工对团里今年的各项政策抵触情绪很大。通过近段时间的调研和走访,及团连两级领导干部在日常下访中掌握的情况,约请职工群众座谈,有针对性地拟定化解措施,并从源头上处置各类突发事件6起。

  “把上访群众当家人,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把群众诉求当家事,把群众工作当家业。”近年来,该团大力推行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领导干部定期接访下访制、信访联席会议制等制度,以上率下,带头接访,带案下访,重点约访,包案化解,畅通群众信访诉求平台,全力化解矛盾纠纷。

  去年来,该团针对基层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推行领导干部下连接访制度,规定干部直接面对群众,零距离接触,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的问题,改变过去那种“遇到群众躲着走,碰到问题绕开走”的工作作风,把群众的问题和矛盾化解在基层。

  “以前只要碰到困难我就天天跑团里找领导,现在反过来了,我不用上访,团里的干部却经常来帮我家解决实际困难!”这是4月初记者在该团三连采访时,连队困难户黄德才所说的话。

  越来越多的团场干部开始意识到,化解信访积案,最重要的是沟通。去年11月,该团三连座谈会上,部分职工反映连队种植水稻由于渠系不畅,浇水困难致使水稻减产和水稻交到米厂扣渣多等问题要上访。在了解情况后,该团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开展调研,并进行现场办公,最终及时解决问题。

  “要想群众上访少,就要干部下访多。”这是该团团长陈少敏经常对干部讲的一句话。为了帮助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该团一方面要求干部深入基层,及时解决职工群众关心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求团党委班子成员把信访渠道畅通到职工群众家门口,率先垂范,亲自到职工家中解决困难。去年以来,全团干部纷纷深入职工家中,变上访为下访,开展“政策宣讲进农家,信息咨询不出连”的服务活动,把10多项支农惠农政策汇编免费发放到户,还将劳动力需求、农务、市场行情等信息分别通过远程教育平台、张贴上墙等渠道实时发布到连队。该团主要领导每月听取信访部门情况汇报,每季度由团主要领导带领相关职能部门开展拉网式排查,定期召开当前矛盾形势分析例会,将排查出的不稳定因素按责任分工归口办理,防止矛盾累积,实现“纠纷调处进农户,矛盾化解不出连”。

  该团社区居民杨新平,在今年的低保公示中,按社区民管会评选排名,被取消了低保资格,心里有怨气,找到团里提意见。在信访办和社区支部书记的耐心说服,杨新平心悦诚服而去。该团九连离休干部张守新由于年老多病,向团里提出能否帮他在路边的楼房买一套一楼,团领导安排建设部门,为他落实了楼房。群众反映的许多需要解决的事,件件都有回应和处理结果。

  该团七连职工谢华高兴地说:“虽然不能把所有的问题一下子都解决,但团领导敢于公开面对群众,面对问题,我们看到了团党委为我们解决问题的决心,也让我们看到了致富奔小康的希望,并从这些细微变化中体现了团里干部作风的转变。

  

  “ 从“背靠背”到“面对面”,从“你上来”到“我下去”,从“你访我”到“我访你”,直面纠纷、化解矛盾,解决了一桩桩、一件件群众信访问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架起了与职工群众的“连心桥”。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及时就地解决职工群众的合理诉求,成为六十九团党委的共识。”该团政委魏裴民说。

  该团还整合各方资源,提高社会力量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积极作用。据统计,该团已组建覆盖基层和各行业的专职调解员、民间调解员、调解信息员等调解员队伍200多人。

  

  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带动了领导干部工作作风根本转变。如今,在六十九团,各级领导干部下访职工群众蔚然成风,扎扎实实为职工群众谋利益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增强了,热点难点问题在基层得到及时妥善处理,促进了团场社会秩序的稳定,为经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截至3底,该团共受理职工群众上访20余人次,同比下降40%,干部下访1500人次,同比上升35%,召开职工座谈会11次,面对面化解职工积案、矛盾信访源80余起,党员干部为职工办实事、好事120余件,全团未发生一起越级上访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