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空气质量持续向好今年5月排名全国第九创历史新高
4月11日,蓝天白云下的红山公园风景怡人。(资料图片)
(记者郭军鸽)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2015年乌鲁木齐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38天,与2014年相比增加29天。今年5月,在全国74个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指数排名中,乌鲁木齐市位居第9位,创历史新高。
实施大规模“煤改气”工程
空气质量的改善,乌鲁木齐市居民感受最深。
家住黑龙江路的闫新英每天都会坚持走路锻炼身体。说起往年的空气质量,闫新英说,因为身体原因,晨练是她的生活习惯。前几年,夏天工地扬尘四起,冬天出门就是刺鼻的煤烟味儿。如今,“乌鲁木齐蓝”时常刷屏朋友圈。
抬头见蓝天,出门是绿景。然而,取得这样的成绩,并非一蹴而就。
多年前,这座城市一度因“全国空气污染最严重城市之一”而闻名。尤其在每年长达6个月的供暖期内,城市上空如同顶着一个“黑锅盖”,雾霾笼罩、空气污浊。很多人认为,乌鲁木齐市冬季大气污染已积重难返。
1998年起,乌鲁木齐市启动实施了“蓝天工程”。2012年,市委、市政府更是下定决心、背水一战、不留后路,实施了国内最大规模的“煤改气”工程。
“煤改气”工程的实施,使全市共减少燃煤消耗1200万吨,累计减排污染物23.9万吨,其中减排二氧化硫15万吨、氮氧化物5.8万吨、烟尘3. 1 万吨……对改善空气质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积极架构“绿色价格体系”
中心城区实现清洁能源供热全覆盖、环境空气质量排名跃至全国重点城市中上游、全国首个气化供暖省会城市……乌鲁木齐,这座距离海洋最远的城市,从“灰头土脸”变成了一座生态宜居的新城,完成了一次令人叹为观止的华美蝶变。
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大气污染治理措施和工程项目,积极架构“绿色价格体系”,实施脱硫除尘等一系列措施,为绿色发展提供了经济体制保障。
五年来,乌鲁木齐市累计投资454亿元,实施126个重点大气污染治理项目,建立了“治、气、搬、停、限、控”多措并举的治理机制。据统计,乌鲁木齐市“十二五”末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较“十一五”末增加47天,公众环保满意率达到85.82%。
随着乌鲁木齐城市建设进入快速推进期,扬尘污染治理始终面临很大难度。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我市以PM10为首要污染物的扬尘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对此,乌鲁木齐市坚持齐头并进,分类施策,强化除尘抑尘等精细化管控。
全市所有燃煤堆场、散装物料堆场的区域全部实施密闭改造,拆除原有的防风抑尘网,建设封闭式专业储煤仓;制定完善建筑扬尘控制管理制度及考核办法。
在城市环卫作业中,对主次干道实行地毯式吸尘、人机结合清洗、机械化洗扫、精细化保洁、调度洒水;购置雾炮车,对重点路段和施工工地等区域采取高密度洒水降尘;全面整治砂场料场扬尘,有效遏制了城市扬尘污染。
针对机动车辆迅猛增长、尾气污染明显加重的状况,乌鲁木齐市在全疆率先实行黄、绿标分类管理,对全市所有车辆进行环保检测,全面推行“黄标车”限行和“无标车”禁行政策。同时大力推进“公交都市”建设,新增和更新大批环保公交车。
同时,加大周边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对一号冰川、柴窝堡等重点生态区域实施生态修复,有效治理和保护了乌鲁木齐河、水磨河、古牧地河和柴窝堡湖等地表水资源,城市周边森林草场封育、湿地保护和生态植被恢复治理工程稳步推进,逐步构筑首府绿色生态屏障。
今年,乌鲁木齐市将投资47亿元,完成八类29项大气污染治理重点项目。同时还将借鉴内地省市经验,严格考核问责,重点整治扬尘污染,完善扬尘污染综合防控体系,力保PM10浓度较2015年下降3%。
名词解释
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按照国家环保部要求,乌鲁木齐市从2013年1月1日起,按照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展开监测。
新标准AQI(空气污染指数)分级计算参考标准依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参与评价的污染物包括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臭氧(O3)、一氧化碳(CO)6项,每小时发布一次。老标准API(空气质量指数)分级计算参考标准依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参与评价的污染物为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3项,每天发布一次。
AQI较API采用的标准更严、污染物指标更多、发布频次更高,其评价结果也更加接近公众的真实感受。
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API指数评价,2015年乌鲁木齐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313天,达标率85.8%;与2014年相比,达标天数增加3天。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AQI指数评价,2015年乌鲁木齐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238天,达标率为65.2%,与去年相比达标天数增加29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