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璀璨明珠
“在天山脚下,有一个美丽的牧场,那里遍地牛羊,奶茶飘香,沙漠玫瑰像火焰般绽放,温暖着四面八方。”曾经有诗人写下赞美的诗句,让人们对乌鲁木齐魂牵梦萦。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城市,乌鲁木齐伴随着自治区的建设发展也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特别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乌鲁木齐市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乌市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国家支持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历史机遇,努力打造全疆引领之地和首善之城,今天的乌鲁木齐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已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高楼林立、满城高架桥、大街小巷热闹繁华车水马龙……”2015年7月,当浙江商人刘天和第二次来到乌鲁木齐,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刘天和第一次来乌鲁木齐是在2010年,时隔5年,在刘天和眼中,乌鲁木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现代化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五大产业基地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乌鲁木齐的经济全面步入了跨越式发展轨道。
2012年,上海大众、三一重工、东风汽车、陕汽重卡、中国重汽这些汽车制造业的领军企业集团,纷纷落户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这些快速聚合的产业集群,令人目不暇接,惊叹不已。
2013年,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成为新疆首个千亿元园区。这一好消息传出之时,人们沸腾了,这标志着乌鲁木齐经济发展驶上了快车道。
早在新中国成立时,乌鲁木齐国民经济以农牧业和手工业为主,工业生产几乎是一片空白,到了自治区成立之初,乌鲁木齐的经济发展依然相对落后缓慢。而眼前的乌鲁木齐,随着60年的建设发展,已经成为经济规模快速扩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现代化大都市。
据统计,乌鲁木齐地区生产总值从1955年的1.73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2510亿元,增长了1450.9倍;工业增加值从1955年的0.52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955亿元,增长了1836.5倍;地方财政收入从1955年的0.47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452.97亿元,增长963.8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1955年的1.17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1526.31亿元,增长1304.5倍。
目前,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先进制造业基地、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乌鲁木齐甘泉堡经济技术开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会展片区现代服务业基地、南山旅游基地等五大产业基地已初具规模,仅“五大产业基地”落地项目计划总投资就达7200多亿元,累计完成投资逾1500亿元。
同时,乌鲁木齐的传统产业也在不断优化,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和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为乌鲁木齐的经济腾飞注入了新的活力。
民生工程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以前的石头山变成了花园,蓝天白云空气清新,这就是我生活了65年的城市,美丽又可爱。”居住在乌鲁木齐的抗战老兵马合木提·玉素甫今年88岁,在他看来,乌鲁木齐这60年来的变化真的太大了。
1950年4月,当马合木提·玉素甫第一次来到乌鲁木齐时,他眼中的红山不过是一座光秃秃的石头山。时光荏苒,岁月变迁,当年的小伙子已到耄耋之年,而当年的红山已成为这座城市的地标,改变了旧时的模样,成为百姓休闲、娱乐的生态文化公园。
不仅是马合木提·玉素甫老人有这样的感受,更多的乌市市民也深有体会。受益于乌鲁木齐近几年持续开展的“民生改善年”活动,乌鲁木齐的城市环境越来越好。
“天更蓝了,空气质量越来越好了!”这是乌鲁木齐市民的共同心声。老百姓喝着干净的水,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享受如此惬意的生活。
用198天和211天建设完成的“田”字路一期、二期工程,让乌鲁木齐市民的出行条件大幅改善;33.7公里的老旧自来水管网改造让一些老旧小区的居民能够痛快地使用自来水了;棚户区居民乔迁新居了;社区的蔬菜直销点更加便捷了;家门口的小游园和绿化景观越来越多;免费的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社区的活动室越建越好……这些都让老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生活。
2012年,针对私家车骤增、市民反映强烈的道路拥堵问题,乌鲁木齐以原有的外环路为骨架、河滩快速路为轴线,启动市政建设史上最大工程量的“田”字路改造工程。当年10月,“田”字路全线通车,使城区内交通南北畅通、东西贯通、主城区通行能力至少提高30%,大大缓解了城市道路交通压力,改善了市民出行条件。2011年8月底开始,乌鲁木齐的公交车队伍里出现了一批让人眼前一亮的身影,身披亮橙色、海蓝色的BRT,四年来,BRT已累计载客55473.69万人次,运营公里数7767.12万公里。从最初环绕中心城区的3条BRT线路,到如今已经建成运营的7条城市快速公交线路,BRT已拥有营运车辆498辆、站台108个。正在运营的BRT1、2、3、5、7号线这5条线路已经形成一个相互衔接的网络,日客运量达到36万人次,占公交车发客量的四分之一左右,开通4年来,BRT客流量不断上升,凭借全新的运营模式和人性化服务受到了市民的一致好评。
2013年,备受瞩目的乌鲁木齐市“煤改气”工程动工实施,1.7万余个燃煤锅炉被拆除,960台新建燃气锅炉、1.84万蒸吨、250公里燃气管网全面“上岗”。自此,乌鲁木齐彻底改变了以燃煤为主的供热方式,成为全国首个主城区全部采用清洁能源供热的城市,空气质量年年攀升。
借区位优势发挥首府城市先导作用
这几年,凡是来到乌鲁木齐的人都会发现,一座座摩天大厦正拔地而起,它们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新地标,为人们勾画着美好的蓝图。
翻开乌鲁木齐近两年经济建设的“成绩单”,一组组数据令人欣喜。
2013年绿地集团230米的超高层双子塔综合体在乌鲁木齐红光山举行了奠基仪式;
2014年,作为高铁片区地标性城市综合体,占地260多亩的世界级综合体宝能城开始兴建;
……这一切都与乌鲁木齐的区位优势有着必然联系,而乌鲁木齐正在借助这种优势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首府城市的先导作用。
目前,在乌鲁木齐,以会展片区、高铁片区、白鸟湖新区等总面积超过200平方公里的“七大组团”框架已初步形成,为首府跨越式发展拓展了空间。
乌鲁木齐正在用不断提升的城市品质,吸引国内外众多企业在此投资兴业。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乌鲁木齐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区位优势,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外贸结构不断优化,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2273项,引进区外到位资金191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9亿多美元,入驻世界500强及知名企业24家、中国500强及知名企业114家。
2011年9月,首届中国—亚欧博览会在乌鲁木齐成功举办,作为国内规格最高的展会之一,此次展会为乌鲁木齐带来了多个签约项目,而连续4年举办的中国—亚欧博览会,再次为提升乌鲁木齐对外形象和影响力注入了活力。
抓住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重大机遇,乌鲁木齐市启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五大中心”规划建设,成功举办两届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合作发展论坛,搭建了沿线城市互利合作的平台。
一串串数字的背后诉说的是快速奔跑的脚步,一座座高楼的建成呈现了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乌鲁木齐市已开启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新征程,向着打造全疆引领之地、首善之城的目标前进!
乌鲁木齐,让人依恋一生的地方
记得上小学时,地理老师在讲课时说过:“乌鲁木齐是离海洋最远的城市。”那时,虽然年少,但心中却有一个愿望:长大之后一定要去看海,因为那样可以离开这里很远很远。
这些年,因为上学和工作,我去过很多有海的城市,看到过不同的海,那些一望无边的、蔚蓝的海洋的确让人心潮澎湃,但它们却没能留住我的心。年少时的心愿早已了却,而我也再也不想离开乌鲁木齐这座城市,只想在这里一直生活下去,只因为这里是我心中无可替代、依恋一生的地方。
大学毕业后,我没有留在内地工作,而是选择回到乌鲁木齐,这个决定曾经让很多人感到费解。他们总会问:“乌鲁木齐有什么让你放不下的,非要回去吗?”
其实要我说乌鲁木齐的好,我真的列举不出来个一二三,只是我可能更习惯这里的气候,更贪恋这里的饭菜,就连这里的空气都会让我割舍不下吧。
我接触过不同城市的人,他们当中有人有南方人的温柔,有人有东北人的豪放,或内敛,或泼辣,各具特色。而乌鲁木齐人热情好客、大气豪爽的性格却是不可“复制”的。
当你在一个乌鲁木齐人家里做客,他会毫不吝啬,把家中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招待你,烤全羊、馕坑肉、抓饭、汤饭、烤包子、大盘鸡,让你有垂涎欲滴、乐不思蜀的感觉。
如果你是第一次来到乌鲁木齐,请不要有吃不惯异乡饭的担忧。这里的饮食很丰富,川菜、粤菜、湘菜等菜系种类齐全,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等各民族的特色美食荟萃于此,在这里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吃不到的,总有一款美食能满足你的味蕾。
2013年,我的一位家在内地的大学同学第一次来到乌鲁木齐,我带着她去过王洛宾笔下的达坂城、风光秀丽的南山天然牧场、菊花台、白杨沟以及极富民族特色的二道桥等。她对我说,没有哪个人不会被乌鲁木齐雄奇壮美的自然景观和富有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所折服,来一次真的不够,多来几次才能真正体会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而那一次的乌鲁木齐之行,让她时隔几年后还会经常提起,从家常拌面到烤羊肉串,她总能列举出许多个让她牵肠挂肚的细节。她也终于明白当年的我缘何奋不顾身回到这座城市。
走在夜晚乌鲁木齐的街道上,你会发现,整个城市都装扮上了七彩的霓虹灯,就连路旁的树木都变得五彩斑斓,微风吹拂下的城市是如此地美丽。
四季分明的气候就像乌鲁木齐的秉性,醇香四溢的美酒就像乌鲁木齐的豪爽,香甜如蜜的瓜果就像乌鲁木齐的热情,高远蔚蓝的天空就像乌鲁木齐的胸怀,清爽洁白的冬雪就像乌鲁木齐的心灵,这就是乌鲁木齐,我生活着的地方,我依恋一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