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师生热议新高考模式
“应对高考改革,学校必然要实行走班制。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大变化。”市10中校长黄晖说。
随着16日国家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两项政策出台(见本报17日A14版),乌鲁木齐高中学校也有了各自的初步计划。
12月17日,记者走访了乌鲁木齐部分高中学校,谈到迎接新高考,学校将会有哪些变化时,走班成为校长们提出的关键词。
所谓“走班制”,就是没有固定教室,没有固定课桌,换一门课就换一间教室,淡化过去的班级概念,没有固定的同桌,根据各自需求,去相应的班里上相应的课。
高考改革,最受关注的是由“3+X”变为“3+3”模式。所谓“3+3”就是,高考时考语文、数学和英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由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而定,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这个成绩分为A、B、C、D、E五个等级。
走班,是学校所要第一个面对的问题。“这就要打破文理分科,学生在六门学科中选自己最擅长的三门参加考试,成绩进入高考成绩评价。这将产生20种组合供学生选择,学校将面临更大的压力。”黄晖说。
现有高考制度下,比如物理选修内容,可以“三选一”,部分内容不用学。但新高考下,选修内容要全部开起来,让学生将所选科目学精、学透,必然要给老师增加更大压力。而分层次教学、小班教学将在新高考时代正式开启。
据了解,目前每个高中生有两次学业水平考试机会,每次组织考试时,所有学科全部打开,学生随意报考。新高考制度后,学生可以“扬长避短”,也就是说,学生将拿出最好状态、最强科目去考试,然后计入高考评价。
从“标配”到“自选”,市70中副校长曾卫认为,这能体现出教育部对学生课业负担的一种调整,他们希望这样的改变能从真正意义上带来减负的功效,不再“分分计较”,不会“一考定终生”,以此培养文理兼修的人才,使文理分科真正退出历史舞台。让高考压力分配在三年中,而不是最后“算总账”。
曾卫表示,他更看重从“招分”到“招人”的转变。他说,旧高考制度中,高校按照分数招人,在统一的条件下看分数高低,而新高考制度下,根据学生特长招人,不同的学生对于同样的课程要求不一样。今后将更加注重个性化,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培养方案,才能选拔更适合专业的学生。
对此,市70中在应对新高考时,除了在走班上已经有所准备,还在学生的体育、艺术等素质教育上做了准备。“体育艺术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信息中心”、“心理健康中心”等四个中心逐步运行起来。
他说,新高考后的高校录取,要根据各自特点录取人才,除了笔试科目外,学生的综合素养也要列入其中,学校将给学生提供充分平台展示各自特长。曾卫相信,今后的高考将会弱化状元,选拔出真正有特色、有特长的人才。
此次改革,教育部表示,将减负放在今后教学工作的重点。但是否能落实,却不被看好。
“学业水平考试难度会不会增加?考试科目是否还会大范围选?”黄晖提出疑问。
黄晖说,目前学生应对学业水平考试压力不大,题目相对简单。但如果纳入高考,难度很有可能增加。高考目前还是最公平的学业水平考察,是因为大家在相对均等的环境下进行考试,学业水平考试今后是否也应该有所限定?比如,高一开几门考试,高二开几门考试,分摊在每一年。这样基本均衡的条件下考,会更公平些。
刘伟涛今年上高二,他也认为学业水平考试难度将增加:“比如我文科不好,学业水平考试增加难度,我应付起来就比原来有压力。而针对要选的科目,要更努力的考A。这种压力将伴随三年。”
李静的孩子今年上初一,基本上能赶上新疆执行新高考步伐。对于是否能落实减负,李静也不看好。“越是看起来松的考试,其实竞争越激烈,越不好脱颖而出。归根到底还是选拔过程,从文化课到艺术课,样样不能少,只怕孩子的周末会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