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大气治理成效显著 蓝天工程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编者按:全疆上下牢固树立“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理念,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坚持走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道路,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在天山南北绘就出一幅绿染新疆的生态画卷,在新疆大地上奏响一曲曲生态文明建设的乐章。天山网记者深入伊犁州、乌鲁木齐等地进行实地采访,反映生态环境保护和大气治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实例。今天刊登第二篇:《乌鲁木齐大气治理成效显著 蓝天工程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天山网讯(记者李敏报道)8月6日,乌鲁木齐市的手机用户都收到了一条短信:乌鲁木齐市今年上半年收获157个优良天,达标率86.7%,同比增加3天,6月空气质量居西北五省区首位。
其实乌鲁木齐人抬头见蓝天的愿望在2012年就实现了。2012年冬天,乌鲁木齐市的老百姓惊喜地发现,天空一改往年灰蒙蒙的样子,每天都是蓝天、白云、暖阳,这让生活在乌鲁木齐的人们感到无比欣喜。70多岁市民杨秀英开心地说:“空气越来越好了,我可以多出门走走了。”
近年来,通过重拳出击,乌鲁木齐市大气治理成效显著,自2012年开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持续增加,由292天增加到2014年的310天,今年上半年优良天数达到157天,比去年同期增加3天。
多举并措 使蓝天重返乌鲁木齐上空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乌鲁木齐市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治重症下猛药、治污染出重拳”,坚决落实二氧化硫等燃煤污染物的减排,先后筹措投入332亿元,实施了126个重点治理项目,建立了“治、气、搬、停、限、控”多措并举的治理机制,大气污染治理取得历史性突破。
“在大气治理上,我们是置于死地而后生,没有这种精神和意识,这件事情肯定做不成,”8月6日,自治区党委常委、乌鲁木齐市委书记朱海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了坚定的治理决心。
在建立的治理机制中,针对治理过程中的突出矛盾问题,确定了治理铁律——“八个一律”方针,即:在城市南北主要风道上一律不安排工业排污企业;所有工业企业一律采取最严格环保措施;所有新建建筑一律采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供热;所有工业企业一律不得保留和新建自备电厂;所有进入主城区的机动车一律达到环保排放标准;所有燃煤供热设施一律改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所有中心城区污染企业一律限期关停或搬迁;对所有企业一律实行最有效的环境管理措施。
2012年4月,随着第一台燃煤锅炉的轰然倒地,标志着乌鲁木齐市“煤改气”工程的正式启动。正是“煤改气”工程,彻底改变了燃煤型城市能源结构。在随后的6个月时间里,乌鲁木齐市拆除了1.7万台燃煤锅炉,新建了710台1.18万蒸吨天然气锅炉。朱海仑说,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乌鲁木齐市还制定落实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污染企业搬迁力度。同时,实行电厂关停减排措施,强力推进黄标车限行和淘汰,加大综合管控力度,形成了区域统筹、群防群治的工作格局。
另外,在一手抓污染治理的同时,乌鲁木齐市还一手抓生态建设,一手治“黑”、一手建“绿”,把生态增容作为大气污染治理的一项治理之策。“一方面,我们要实施最严格的环保准入门槛、污染排放标准和环保考核问责制度,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全面开展城市道路绿化、公共绿化、庭院绿化、山体绿化和城市周边绿化,启动城市生态圈建设。”朱海仑说。
大气污染防治 保卫蓝天工程
一切为了还乌鲁木齐市民一个蓝天。
2013年底,有着60年历史的新疆第一座火力发电厂苇湖梁电厂正式关停。其它四大电厂也实施了冬季减少一半以上发电量的方案。这五大电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排放量分别占乌鲁木齐市排放总量的14%、34%、22%,因此五大电厂的顺利关停和减量发电,直接关系到大气治理的成效。
乌鲁木齐市副市长樊新和告诉记者,现在,乌鲁木齐市已经完成了82家企业的限期治理,重点企业均按最严格行业特别排放限值标准及清洁生产一级标准要求完成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全市55家污染企业提前1年全部完成搬迁,63家堆煤场已实现关停,1.82万辆黄标车及老旧车淘汰,176座加油站已完成油气回收治理……”樊新和一口气说了许多治理成效,而其中一组数据尤其令人醒目:2010年以来,乌鲁木齐市累计减少燃煤消耗1200万吨,累计减排污染物23.9万吨,四项主要污染物中,二氧化硫提前两年完成“十二五”减排目标,其它三项均超额完成年度减排目标任务。
8月6日,走在华电红雁池电厂汽机车间,四组汽轮发电机组发出隆隆的轰鸣声,通过脱硝、除尘、脱硫,燃煤完成了它的使命,将它的热能最终转化成电。副厂长谢鑫说:“早在国家强制政策之前,我们就主动在环保建设上大手笔投入,不遗余力地对废气、废水、灰渣、粉尘进行综合治理,累计投入环保建设资金10亿元。目前红雁池电厂二氧化硫排放水平、粉尘浓度、氮氧化物浓度都远低于国家新的环保法标准。” 谢鑫表示,该电厂的环保设施一旦发生故障,电厂的主机就会同时停运,做到不环保不生产。
借助大气治理 让企业发展的春天
大气治理改变的不仅仅是乌鲁木齐的蓝天,许多企业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8月6日,记者在乌鲁木齐市热力总公司看到,工人们穿着整洁的工装正有条不紊地更换着天然气管道的锣丝垫片,做着夏季的维护。乌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供热行业管理办公室主任吴亚东说,随着供热系统完成“煤改气”工程,乌鲁木齐的热力公司实现了由高体力工作向自动化程度高的转变,可以说是行业发生了一次大的飞跃。
新疆雪峰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借助乌鲁木齐市大气治理实现了产业升级改造。新疆雪峰科技原来位于乌鲁木齐市天山区,由于距离居民区过近,无法再上新的生产线,企业发展受到了制约。在乌鲁木齐市大气治理中,该公司搬迁到了乌鲁木齐县甘沟乡,距离居民区几公里以外。公司副总经理张成君说:“搬迁是企业发展的起点,我们通过技术更新,采用了新工艺、新设备,生产出新的产品,在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可以说,搬迁推动了公司产品更新换代。”中泰化学西山生产区关停后,企业先后投资150多亿元在米东区和甘泉堡工业园新建两个项目,成为全国最大的氯碱企业之一。
类似雪峰科技、中泰化学这样,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企业在搬迁企业中还有很多,他们通过搬迁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实现了搬大搬强的目标。搬迁污染企业、关停和淘汰落后产能,不但为创建生态文明城市以及乌市的蓝天工程创造了条件,而且也为促进乌市传统工业优化升级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同时为城市宜居发展提供了相应空间。
打造亦业亦居生态优美城市
随着乌鲁木齐市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步伐加快,给环境带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城市的发展与环境治理这个问题上,我始终坚持要用环境的改善为产业发展提供倍量的空间。”朱海仑说,一个城市产业要发展,它的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和生态环境都非常重要,尤其是生态环境,现在已经越来越重要。所以这几年乌鲁木齐市在产业打造的同时,非常注重污染问题,污染产业坚决不能上。基于此,今年上半年,乌鲁木齐市单位GDP能耗在连续三年下降的基础上,继续下降6%,经济领域除了工业增加值与去年持平外,其它均是全面增长,“能耗下降、经济发展正是我们探索的一条生态建设和经济同步发展的路子。”朱海仑说。下一步,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乌鲁木齐市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自治区党委提出的丝绸之路核心区五大中心建设的要求,把乌鲁木齐建设成为符合全市人民要求的、宜业宜居、生态优美的城市。
乌鲁木齐市民董秋菊说:“乌鲁木齐蓝天越来越多了,空气越来越好了,城市环境也越来越美了,感觉处处都有小公园,下班回家可以休息、健身,越来越适合居住。”
记者了解到,今年,乌鲁木齐市仍在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计划投资70亿元,实施14个大气污染治理项目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协作,落实联防联控措施,继续加大“工业、供热、扬尘、尾气”四大污染治理力度,推进米东区等重点区域污染综合治理,确保全年察看质量优良率达到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