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在地图上一天天“长大”
17.08.2015 13:07
本文来源: 市政府
刘天视翻阅最新版的《乌鲁木齐城区地图》
▲1947年版的迪化市街图
一座城市,不论它有多么大的变化,最终都会集中反映在一张小小的地图上。对于乌鲁木齐矿务局苇湖梁煤矿72岁的退休职工刘天视来说,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就是在地图中发现城市、记录城市。
近30年来,他凭着一腔热情,收藏了100多幅各式各样的乌鲁木齐城区地图,从1947年出版的《迪化市街图》到2015年版《乌鲁木齐城区地图》一应俱全。在刘天视老人眼中,一幅幅地图就像是一条时空隧道,展现了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向导 我是1986年开始收藏地图的,那时候因工作原因我经常去全国各地出差。每到一地,就是买一幅当地地图作为“向导”。 1986年4月,我被派到北京学习时,想和同学们结伴游长城。为了节省开支,我买了一张当地地图,研究后发现,如果坐公交车去长城会比坐火车去便宜一半,于是,我带着三四个同学,在地图的指引下,开始乘公交车去长城。 这次游长城的经历,让我慢慢地养成了搜集地图的习惯,特别对各个版本的乌鲁木齐地图情有独钟。 我收藏历史最久远的一张地图是1947年出版的《迪化市街图》。那时候,整个城区在地图上只有巴掌那么大,乌鲁木齐市区域被城墙的标识围裹起来,不规则五边形的边缘是东西南北四个大门。直到新中国成立时,全市只有6座小楼,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整个市区的面积也就10平方公里,人口不足10万人。 到了上世纪50年代,城市公用事业、市政设施以及商业逐步发展起来,人们生活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从1959年的地图上可以看出来,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乌鲁木齐市城市基本没什么建筑。 到了1965年,人们从当时出版的《乌鲁木齐市区街道地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的城墙已经逐渐外扩,城区周边原本稀稀落落的建筑开始增多,但那时的乌鲁木齐城区范围还是很小,公交线路只有15条,新修的河滩路全部长度才7公里。 变化 改革开放以后,乌鲁木齐市的城市建设才出现比较大的改观。 那个时候,1958年建成的“八楼”――新疆昆仑宾馆一度是新疆最高的标志性建筑。“八楼”刚建成时,周边还是一大片荒凉的戈壁滩,只在很远的地方有一两处民房。1983年,9层高的新疆饭店第一次超过了“八楼”;1985年,自治区成立30周年时,建成了13层高的新疆华侨宾馆,开启了乌鲁木齐城市大发展、大建设的序幕。 从1985年出版的《乌鲁木齐市规划图》上可以看到,城区出现了很多新的高楼、新的建筑,北京路、七道湾路以及西山156队也在地图上显现,乌鲁木齐还修建了第一座现代化的立交桥――人民路立交桥,当时的通车仪式轰动全城。 1985年版的地图,是我在旧货市场花20元钱淘来的,里面有27张老地图,从方方面面反映着乌鲁木齐当时发展的信息,这本地图册最后还附了4张乌鲁木齐解放前夕的老地图作为发展对比。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地图上反映出乌鲁木齐市的城市建筑越来越多,道路也越来越密集。从2003年的乌鲁木齐地图上,可以看出当时河滩路上已经有10座立交桥,外环路也已建成,公交线路已经有75条。到了2008年的时候,这上面密密麻麻地已经发展到130多条公交线路,4000多辆公交车。 感受 2009年以后,乌鲁木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地图上的变化更多了。 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南湖片区、会展片区、西山片区变化最大,一条条新修道路开始不断填充地图空白处,北京路北延、苏州路西延、河北路东延、苏州路东延等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将乌鲁木齐的城市骨架迅速拉大,1000多条巷道的打通疏通了城市道路的“毛细血管”。 2012年的地图上新添了新疆国际会展中心、田字型快速路、BRT快速公交车站标识;2013年的地图上,有13座立交桥,乌奎公路西面路网不断延伸;2014年地图上,出现了乌鲁木齐高铁新客站的标识,高架桥已经四通八达。 20多年前的乌鲁木齐地图,形状就像一片支离破碎的桑叶,随着城区北扩西延东进,现在的地图上原本空旷的地方也变得繁荣起来,这片桑叶完整了,丰满了,也漂亮了。 许多人搞收藏是为了获取可预期的升值空间,于我而言,每一幅地图都是对乌鲁木齐这座城市变迁的直观反映,我想通过这些收藏,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首府过去、今天和未来。□文/图本报记者程雪红 |
本文来源: 市政府
17.08.2015 13:07
故
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