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县:《新农村里的新面貌》
【新中国65周年专栏】从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到头吃不饱饭,到如今开公司、搞联营、发展三产,新农村建设的累累硕果体现在农民爽朗的笑声中,忙碌而充实的背影中。今年65岁的乌鲁木齐县东湾村村民马培存,经历过集体经济的生产方式,尝到过包产到户的甜头,感受着红红火火的农家乐给家乡带来的财富和变化。系列报道《我与共和国同龄》今天播出第四篇《新农村里的新面貌》,采制本台记者汪亮。
(录音)【我49年生下的,我就经历了合作社,分牛分马到户,我们家分了一个牛,跟别人家租到一块耕地..】说话的这个人,名叫马培存,说起当年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变,马培存打开了话匣子(录音)【那个时候我们村相当穷的,只能解决吃饭问题,经济发展根本就不行,因为自然条件约束么,那个时候相当苦的,一年种上20亩地的麦子,年终下来,都不够吃。】
从集体经济到包产到户,马培存尝到了致富的甜头和丰收的喜悦(录音)【那时候,我们家有五十亩地,娃娃小,每年能收个2万多块钱,那个生活相当好,我那一年种了六亩地土豆,九分半一公斤,买了一千二百块钱,盖了三间房子,置办了些家具,我就觉得从那一天开始,我翻身了。】
惠民政策一个接着一个,马培存说,特别是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给农民带来的实惠说不完、道不尽(录音)【机械补贴,粮食补贴,蔬菜补贴,再加上富民政策比较多,新农合,低保呀,农民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
一系列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科技推广,让农业农村农民的面貌焕然一新,乌鲁木齐县农牧局局长崔惠珍(录音)【通过国家一号文,通过农牧业工作的大力推进,现在真正可以说,农业农村经济整体提升了,农村的面貌非常漂亮了,农牧民的钱包包里有钱了。】
在马培存看来,"好的政策,就会造福一方"。作为新疆旅游胜地,首府大花园的乌鲁木齐县提出了打造生态观光旅游型农业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通过采取压粮节水,加大对农牧民的草原补贴、设施农业补贴,贴息贷款等各项惠农补贴的发放力度,让农牧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惠民成果。
发展现代农业,也为农牧民发展第三产业奠定了基础,乌鲁木齐县东湾村刺绣基地负责人赵玉梅就是其中受益者(录音)【计划开一个这样一个工厂,对妇女来说是一大好处,就可以以刺绣来作为挣钱的方式增收致富。】
如今,在乌鲁木齐县6个乡镇,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开起了公司,搞起了养殖种植协会,马培存的儿子,东湾村党支部书记马红涛告诉记者,现在的新农村建设,跟父亲年轻时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录音)【创业打工,思维转变,眼光也开阔了,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带动了当地的文化,带动了当地一部分人素质提高。】
65岁的马培存虽然不再种地了,但他依然关心着农业方面的政策,见证着新疆农业一天天的可喜变化(录音)【乌鲁木齐县五年规划,我看了一下,规划相当好,它适合乌鲁木齐县的自然地理条件,以经济建设为主,畜牧业,第三产业,旅游业几方面发展,确实给人一种欣欣向上的感觉,大家都非常高兴,社会稳定,国家强大,生活不断地提升,改善,这是我们大家每个人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