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以市民切身利益为准绳 持续6年推进民生建设
5年前,刘济民和钱凤仙老两口随子女定居新疆乌鲁木齐,住在水磨沟区南湖北路片区,这几年越过越舒心:“天蓝,空气好,出门坐BRT(快速公交)基本不堵车,家门口蔬菜直销店买菜便宜,看个小病什么的社区就能办,政府可是处处想着为我们服务呢。”刘济民说。
舒心,得益于乌鲁木齐持续6年的民生建设年,事事处处以市民切身利益为准绳,持续不断改善民生。
老人“空巢不空心”
2015年投资200万元建设10个日间照料中心,针对所在社区辖区及周边6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开放
2015年,乌鲁木齐天山区黑甲山片区管委会大湾北路东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成,71岁的马腾白天有人照料,晚上还能享天伦之乐。
居住在大湾北路东社区的马腾从老伴儿去世后就跟儿子一家一起生活。平时,儿子儿媳上班、孙女上学,他一人在家。“岁数大了,就怕有个啥事儿身边没人。日间照料中心把这事儿给解决了,儿子儿媳就不操心了。”马腾说,在这里还能看书写字、锻炼身体、上网,最重要的是老人多,有人聊天,不冷清。
这家由天山区民政局投资31万元建设的日间照料中心,面积260平方米,设有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健身室、心理咨询和休息室。还配套建设了社区卫生服务站,针对老人提供全方位的诊疗服务。社区主任叶晓敏介绍说,日间照料中心由社区管理,每天上午10点到下午6点开放,有两位工作人员服务,提供免费午餐,对距离较远的老人还提供专车接送。
“我在这里交了很多新朋友,一起聊聊天、写写字、画个画,很开心。”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尚北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77岁的王星灵正在练习书法。他是这里的常客,除了写字画画,还喜欢打打牌、下下棋、跳个舞,生活多姿多彩。
近年来,开发区(头屯河区)累计投入1100万元,在辖区7个街道建设7个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可为社区周边近3000名老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对一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还提供日常托养服务。
乌鲁木齐市老龄工作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为38.48万余人,且每年以5%左右的速度增长。“行动不便和空巢老人日益增多,老年人对生活照料、医疗健康和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增强。”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处副处长王艳蓉介绍说,目前乌鲁木齐正在探索老年人“白天入托照料中心,接受生活照顾并参与娱乐活动,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的“日间照料式”养老生活新模式。中心为老人提供日间全程照顾服务,让老人“空巢不空心”。
2015年乌鲁木齐市共投资200万元建设10个日间照料中心,以生活照料、老人就餐送餐、医疗康复、文体活动等为主要功能,针对所在社区辖区及周边6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开放,老人只需携带身份证、居住证即可到社区报名参加照料中心活动。
“家庭医生”上门来
在社区全面推广家庭医生制度,截至2015年底全市家庭医生签约率已达23.56%
只要在家打一个电话,就能享受到“家庭医生”的健康评估、健康指导、亲情医疗、双向互诊等医疗服务。2015年起,乌市水磨沟区南湖北路街道王家梁东社区的55名老年人获享“家庭医生”上门服务。
冬日的一个下午,王家梁东社区接到电话,是南湖明珠小区84岁居民杨化东打来的:他的老伴儿因为脑萎缩已经瘫痪2年,“靠鼻饲管进食,我不知道多久换一次,天冷路滑不敢出门,生怕出点什么事。”不到半小时,王家梁东社区工作人员便协调南湖北路街道第一卫生服务站医护人员上门为老人更换鼻饲管。
“社区3000多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55名。我们与卫生服务站商量决定,为居民签约‘家庭医生’,主要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居民量身定做健康档案,定期上门诊断。”社区党支部书记李霞介绍说。
作为全市最早开设的“家庭医生”试点,喀什东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早在2014年2月就开始探索。中心主任朱广明表示,和三甲医院以治病为主不同,社区医院提供的家庭医生,重点是给社区居民提供健康管理,从饮食、运动、心理疏导、健康教育,以及下一步转院等方面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该中心有5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每个团队都由一名全科医生、社区护士、预防保健人员组成,已经和辖区1300多户居民签订协议,提供家庭出诊、上门随访等7项基本医疗服务,以及居民健康管理、健康教育等12项公共卫生服务。
“借鉴这一模式,2014年10月在社区全面推广家庭医生制度,截至2015年底全市家庭医生签约率已经达23.56%。”市卫生局基层医疗卫生与妇幼保健处副处长张巧介绍说,目前乌鲁木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岗人数4022人,其中全科岗位工作医师540人。乌市已将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纳入基层医疗机构的考核指标体系中。
在市卫生局副局长王刚看来,以社区为依托的家庭医生制,就是一道“滤网”。能及时救治的及时救治,不能就近解决的有序转向上级医院。目前,乌鲁木齐试点的各个区基本都打通了这个通道,上级医疗机构会保留部分医疗资源,接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转诊患者。“不久的将来,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化后,通过家庭医生,上级医院不用从头看起,出院后还能接受家庭医生的继续治疗。”王刚说。
百姓家里暖起来
2015年共完成供热老旧管网改造1180余公里,惠及居民群众75万户
2015年冬天,自治区水利厅车队家属院住户张燕玲过得很踏实:“测温仪显示22℃,老旧供热管线改造后,家里暖和多了。”
乌鲁木齐供热管网有两成使用时限超过15年,跑冒滴漏时有发生,有些小区暖气不热成了老大难问题。“要千方百计保证老百姓家热起来,不能低于20℃。”2011年底,市委专门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保障供热工作。2015年,乌鲁木齐将供热老旧管网改造工程列为改善民生的100件实事之一,分批逐步对无物业管理片区和特困破产企业老旧片区二次供热管网进行改造;截至目前,共完成改造1180余公里,惠及居民群众75万户。
过去乌鲁木齐采暖期室内温度标准为18℃±2℃,老旧管网改造后提高了4℃,是我国北方城市中的最高供热标准。“2015年广汇热力技改项目达到60多项,要求工作人员对每户居民家的管网,细化到每个阀门、每颗螺丝、每个开关进行检查,确保冬日供暖。”新疆广汇热力公司副总经理刘国勇说。
长青工贸绿风一巷片区居民王德勇家,以前冬天屋里温度一直在16℃左右,2015年冬天,他家室内、室外管线都改换一新,“终于过了一个暖冬。”王德勇说。
老旧供热管网改造,也是节能降耗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市供热行办统计,2014—2015年度采暖期,乌鲁木齐对48家供热单位逐一制定了能耗定额指标。根据测算,48家供热单位平均单位耗气量为14.79立方米每平方米,较上一年度采暖期平均能耗水平下降4.6%,节省资金1.09亿元。“现在百姓家里热了,烧的气反而少了。”刘国勇说。(李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