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交通发展白皮书描绘未来十年交通蓝图
乌鲁木齐交通发展白皮书描绘未来十年交通蓝图
将来居住地停车基本一车一位
将来停车 “一车一位”,坐公交车与开私家车出行耗 时几乎无差别,加快推进地窝堡机场改扩 建……近日,乌鲁木齐市市人民政府公布了《乌鲁木齐交通发展白皮书(2014年)》(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描绘出乌市自2014年起未来10年的交通发展蓝图。未来10年,乌鲁木齐将努力实现安全有序、高效便捷、低碳智能、公平法治、公交优先等五类发展指标。
白皮书从对外交通、道路系统、公共交通、小客车、非机动交通、城市道路货运、停车、交通信息化、交通环境等14个方面制定了规划目标,涉及西部门户枢纽机场建设、城际铁路建设、乌昌地区交通一体化、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发挥骨干作用、促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城市客运换乘枢纽建设、局部区域提升自行车出行环境、完善公共交通票价机制、重点建设停车问题突出区域路外公共停车场实施等民生问题。
以公交优先为例,目标要求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出行比重(不含出租车)达到35%。据统计,乌市机动车保有量目前已突破80万辆,按照此增长速度,预测在2020年前将突破100万辆。
随着私家车的迅速增长,在早高峰与晚高峰期间,堵车也日渐成为常态。对此,白皮书提出:依托公共交通,中心城区内居民通勤平均出行时间在40分钟以内。中心城区主干道高峰时段平均运行车速高于20公里/小时。让坐公交车与开私家车的耗时基本接近,时耗比值不高于1.2倍。
为打造西部门户枢纽,乌市将加快推进乌鲁木齐地窝堡机场改扩建,力争2020年前T4航站楼和第二跑道投入运营,提供4000万人次客运量的设施能力,并预留满足远景6000万人次客运量的设施能力。道路建设重点在“铁公机”,在提升空中交通能力的同时,乌市还将加快铁路、公路网络建设。规划目标提出:乌鲁木齐都市圈内主要城市与乌鲁木齐中心城区之间实现90分钟通达,天山北坡经济带主要城市与乌鲁木齐中心城区之间实现2小时通达。
乌市新能源公交车
比例将达80%以上
白皮书提出,未来10年内,乌市将加快公交车辆更新,不断优化车辆结构,目标实现液化天然气、油电混合、纯电动等类型的新能源公交车比例达到80%以上。
亚心网记者了解到,2015年底,乌鲁木齐市将有114辆气电混合动力的新能源公交车上线运营,每辆车预计比目前天然气常规公交车节能20%-30%,这是乌市历年来首次大批量引进新能源公交车。
这批新能源公交车中,乌市公交集团新购35辆、珍宝巴士新购50辆、城市快速公交运营有限责任公司新购29辆,其中常规公交车为10米长客车,BRT快速公交车为12米长客车,但还未确定具体投放线路。
乌市交通运输局运输管理处处长于新介绍说,这批新能源车辆采取气电混合动力,遭遇恶劣天气或者突发情况时,可以由电力切换至天然气。
而在成本上,一辆常规天然气公交车百公里消耗天然气35立方米以上,成本是130多元。按最低节省20%计算,一辆新能源公交车要比一辆常规天然气公交车百公里节省成本近30元。
适当留出自行车道
完善北部出行路网
倡导绿色出行,建设宜居城市。乌市交通也将适当留出自行车道,发挥非机动交通在中短距离出行和公共交通接驳换乘中的主体作用。
根据规划,乌市局部区域将提升自行车出行环境,乌市将研究并实施老城区合理的人非共板道路断面,保证步行和自行车的各自出行空间。完善北部区域自行车出行路网,构建局部区域系统、连续的自行车道网络,推广隔离的非机动车道建设。
乌市鼓励北部区域自行车换乘公共交通。设置轨道交通车站、快速公交车站等交通设施周边的自行车停放用地,完善站点周边道路的自行车道,逐年实施周边路网的自行车道新建和改建工程。
试点推行北部区域和外围地势较为平坦区域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并确立财政补贴政策扶持公共自行车发展。鼓励各区(县)围绕公园、绿地、林荫道路和旅游景点,因地制宜地建设方便市民健身和休闲出行的自行车道路。
全市车均车位达
1.1-1.2车位/车
停车难是最近几年乌市热点问题之一,白皮书提出乌市规划目标是:全市车位供应总量达到110-120万车位,车均车位达到1.1-1.2车位/车。停车泊位供应以配建停车为主、路外公共停车为辅,严格控制路内停车,鼓励社会停车资源共享使用。
根据停车需求改善居住地停车条件,乌市要求新建小区根据所在区域及定位,差别化提高住宅配建指标,中心区居住配建标准控制在0.6-0.8个/户,外围区居住配建标准在1个/户以上,通过新建配建车位基本确保居住地停车“一车一位”。对于已建居住小区将通过小区综合改造、增建立体停车库等方法扩大停车规模。
乌市将重点建设停车问题突出区域的路外公共停车设施,近期分别在中山路、火炬大厦等重点区域利用人民广场、第二十中学及火炬广场等绿化用地和操场等建设3个地下停车场;在天山区、沙区、新市区、水磨沟区新建25-30个公共停车场,每个停车场设置规模100-600个,合计停车位7350个,缓解居住区、医院、学校等民生停车问题。(首席记者于江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