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什县有个“忆苦思甜收藏馆”

16.03.2017  15:37

  吱呀作响的木质轧花机、满是补丁的民族风枕头、破旧泛黄的褡裢……乌什县文化广场附近有一家私人收藏馆,馆主爱好奇特,不仅收藏各种奇石、矿石、化石等,还收藏破旧的生活用品和农具。3月8日,笔者慕名来到乌什县忆苦思甜奇石和古董部,听馆主讲述那些关于藏品的故事。

   开店不为赚钱

  这家私人收藏馆位于乌什县文化广场附近的沿街负一层商铺内,周围饭馆、服装店、商店林立。收藏馆门口摆放着一对破旧的车轮,木质的龙骨坑坑洼洼,龙骨外包裹着的铁圈也已锈迹斑斑。走进收藏馆,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20平方米大小的房间内摆放着各种形状奇特的石头,有的像骆驼,有的像腾云驾雾的孙悟空,还有的像柯尔克孜族人的帽子。除了奇石,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老“古董”:毛主席像章、民间瓷器、民族乐器、生活用品、农具……各种各样的藏品琳琅满目。

  “老板在吗?我想购买一块奇石作为纪念。”一个游客模样的人向馆内张望,表示愿意出高价购买奇石带回内地把玩。

  一位带着礼帽的中年男子缓步走来说:“奇石不销售,欢迎您参观,我很乐意为您讲述这些藏品的故事。

  这位开收藏馆却不卖奇石的人叫艾尔肯·尼亚孜,今年54岁,因为长着一双蓝色的眼睛,他的邻居都叫他“蓝眼睛”。“‘蓝眼睛’每年交着2万元的房租,却不见他卖出什么东西,连房租都挣不回来,真是奇怪。”一位邻居告诉笔者。

  面对邻居的质疑,艾尔肯·尼亚孜笑着摆摆手说:“这不是钱的事,我退休了总得干点自己喜欢的事,不然整天多无聊!

  艾尔肯·尼亚孜喜欢的事就是收藏,别看他的收藏馆不大,但却应有尽有,小到珍珠玛瑙,大到机械马车,都是他的珍宝。“我这里面有上万件藏品,是花了30多年的时间收集来的!”艾尔肯·尼亚孜总是骄傲地对参观者说。

   收藏源于爱好

  “这对驼铃是我的第一件收藏品。”艾尔肯·尼亚孜指着一对挂在绳上、长相酷似小铁桶的物品说,“这对于别人来说或许就是一块破铁皮,但对于我来说却是珍藏。

  艾尔肯·尼亚孜的收藏爱好源于1984年,他考入乌什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工作内容是监督矿业生产安全。“我经常奔波在山区里工作,闲暇时间,我便漫山遍野地寻找造型奇特的矿石和奇石。”艾尔肯·尼亚孜说。

  在一次上山采集奇石的过程中,艾尔肯·尼亚孜巧遇一户养殖骆驼的人家。“我看见骆驼脖子上挂着的驼铃非常有意思,由一个公驼铃和一个母驼铃组成,造型不一,母驼铃小很多,因此母驼铃的声音清脆悦耳,而公驼铃的声音则低沉悠扬,这样养驼人就能清楚地辨认骆驼性别。”艾尔肯·尼亚孜说,这对驼铃是养驼人家族传承下来的,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他收藏了这对驼铃后就迷上了收藏各民族劳动人民留下来的老物件。

  30年来,艾尔肯·尼亚孜最大的爱好就是上山采石,或者到老百姓家中收集老物件。他的这份热爱与坚持感动了身边的朋友,他的朋友吐尔洪·吐地说:“只要我看见有意思的老物件,就会想方设法留给他。

  克服艰难险阻

  艾尔肯·尼亚孜采回的每一块石头都是他克服种种困难后的收获。他指着一块纹理像龙鳞一样的石头说,这块石头他取名叫“龙皮石”,为了带回它,他赔上了一辆吉普车。

  那是2007年8月,艾尔肯·尼亚孜开车去乌什县亚曼苏乡捡石头,在一个山谷里看见了这块漂亮的石头,就将车开进山谷。当他开车离开时,车子陷进沙子里,最终在牧民的帮助下,将车拉出了山谷,但车子的发动机烧坏了。

  “山区天气恶劣,有时这边艳阳高照,那边却会突然下起冰雹或者雨雪,毒蛇猛兽更是常见,我每到一个山崖,都会仔细检查周边环境,确保安全。”艾尔肯·尼亚孜说。

  在艾尔肯·尼亚孜看来,困难一方面是自然环境造成的,另一方面来自家人。艾尔肯·尼亚孜的妻子早日古丽·艾拜都拉起初不同意他收藏,她说:“他一去山里就是好几天,我们非常担心,而且他把挣来的钱都拿去购买那些旧物件,我当时非常不满意。

  为了得到妻子的理解与支持,艾尔肯·尼亚孜每带回一件老物件,就和妻子分享它的故事,慢慢的妻子也喜欢上了这些老物件。“艾尔肯的收藏里,有一些体现着早年维吾尔族妇女的智慧,比如因为布料短缺,她们会用边角料拼接成花朵图案;再比如,尽管吃饭都是问题,还用最好的丝线绣出‘伟人毛主席’……一件件收藏都体现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我怎能不喜欢上它们。”早日古丽·艾拜都拉说。

  记住苦难展望未来

  在艾尔肯·尼亚孜的收藏馆里,有一个打着补丁的大碗吸引了笔者的注意。“为了得到这个碗,我当初是‘五顾茅庐’,整整去了五趟,最后用300元把它收了回来。”艾尔肯·尼亚孜说,吸引他的就是碗上的裂纹,碗破了,前人用胶粘上继续用,这样的勤俭节约值得人们学习。

  在艾尔肯·尼亚孜的收藏馆里,这样的东西还有很多,维吾尔族牧民的羊皮大衣、没有榫卯的木撮箕、不同年代的矿工帽……它们虽然破旧,却满是故事。

  艾尔肯·尼亚孜告诉笔者,收藏这些东西,只是因为喜欢,而不是为了盈利。曾经有人出80万元想买下他的收藏馆,被他婉言谢绝。

  “这些东西是我在乌什县的角角落落收集来的,它们其实并不值钱,我给它们取名为‘忆苦思甜’生活用品,只是想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解到先辈们的生活,珍惜现在的生活。”艾尔肯·尼亚孜笑着说。

  一个物件,是一段回忆,也是一种感情。艾尔肯·尼亚孜说,就算有一天没有人来收藏馆观看了,他也要把收藏馆办下去。

  “我希望能够得到政府或者其他机构的帮助,把我的收藏品放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更多的人知道,在那些苦难的岁月里,祖辈们还能用积极的、创造的心态面对生活。我们应该记住苦难,这样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艾尔肯·尼亚孜说。



责任编辑:田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