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庆献礼,我自豪
9月20日,阿勒泰路-西北路高架桥通车。桥面为4至6车道,限速每小时60公里。图为施工人员代表等待见证阿勒泰路-西北路高架桥正式通车。
20日11时02分,出租车行驶在新修建的高架桥上。
9月20日,40岁的孙宗礼站在桥下,仰望阿勒泰路高架桥上川流不息的车辆,心里美美的,甚至有些小激动……
7.4公里、6个月时间,孙宗礼和2500余名建筑工人一起奋斗在阿勒泰路-西北路交通改善工程中。面对大风、暴雨、酷暑等极端天气,面对场地狭小、地下管线复杂、工期紧张等因素,倾心付出、抛洒汗水。
这一天,他们终于为乌鲁木齐市民递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为乌鲁木齐城市路网建设绘出有力的一笔,更为自治区成立60年大庆送上大礼。
按时交工,我骄傲
从天津到乌鲁木齐,坐火车在北京中转,要32个小时,今年3月29日,孙宗礼和14名工人结伴来到乌鲁木齐,对他来说,这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施工的日子十分辛苦。孙宗礼负责道路路面施工,每天早8点开工一直到晚9点休息,晚上10点加班到凌晨3点的事常有,工人们没有休息日,在孙宗礼的记忆里,只有6月底的下雨天休息了一两天。
孙宗礼说,虽然雨天能休息,但大家都不喜欢下雨。多耽误一天,大家心里就会发慌,他们的任务就是要按时交工。
路面施工会涉及到人行道,工人们按照施工图纸施工,可沿街商铺却要求预留道口或其他的要求,这常常让工人们犯难。
在香格里拉小区路口就遇到过一回,孙宗礼说道路和商户门前的路面有落差,商户要求在施工中为他们修砌墙,工人们把这些意见传达给了施工方,最终,经过商量,这里出现了一道80多米的砌墙。
在施工过程中,这样的事情出现过五六次,每次施工人员都与商户、住户沟通协商,微调设计图,尽量让方方面面都满意。
“工程按时交工了,老百姓高兴,我们的任务完成了,我非常骄傲。”孙宗礼说。
道路通车,心敞亮
7月,乌鲁木齐迎来一段“烧烤”天气,主城区平均气温较历年同期偏高2.8℃,成为1975年以来最热的7月。而此时,正是阿勒泰路高架桥全面进入高空作业的阶段。这样的天气,让负责桥梁施工的宋义甫不适应。“太阳太毒了,每天都要把防中暑的药品带身上。”
宋义甫说,那段时间站在桥上,光焊接钢筋的温度都有1000多度了,但大家为了保证工期都在默默忍受着。
“那时候总有人过来给我们送水、送西瓜。那瓜太甜了……”宋义甫说,乌鲁木齐市民的支持给了他们很多动力。
宋义甫今年39岁,家在河南驻马店,参加过乌鲁木齐的“田”字路、克南高架建设,今年是他第三次来到乌鲁木齐。
“道路通了,老百姓走起来更顺畅了。我为乌鲁木齐路网建设做贡献,心里很敞亮。”宋义甫说。
“我们在60年大庆前交工,为新疆献礼。”负责防水工程的工人任伟力说。
任伟力是山东人,来新疆已经6年了,34岁的他刚参加工作就来到了新疆,现在已经将父母、爱人接到了乌鲁木齐,在乌鲁木齐安了家,用他的话来说自己已经成了半个新疆人。
“我们是在别人施工完后开工,常常在深夜动工。”任伟力说,那段时间很辛苦,但大家都在努力工作,保证按时完工。
8月31日,阿勒泰路-西北路交通改善工程地面通车。9月20日,高架桥通车。“每次通车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站到路口张望,为大庆献礼,我自豪!”任伟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