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疗在社区医院悄然升温

18.03.2015  13:45

    3月16日,推拿医师徐江品正在给3岁的张海鑫小朋友做消化康复。 (本报记者黄杰敏摄)

    一组数字说明了中医药在社区发展的大好前景。据银川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计,他们去年全年医疗收入近1500万,其中中草药收入占药品收入六成以上,全年门诊服务7万人次,6成以上患者选择中医理疗服务,各项中医适宜技术服务人次已达到5万人次。
            幸福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治疗区负责人杜彬说,他们平均每天能接诊100至150人次,全年超过5万人次。
            3岁的女儿胃口差,个头一直跟不上,几番咨询,3月15日,家住幸福路附近的齐蕾走进了幸福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分钟的中医按摩捏脊,女儿晚饭时开始嚷着要吃拉条子,这让齐蕾喜出望外。
          拔罐、针灸、推拿、刮痧、敷贴、穴位注射……近日,记者走访了首府多家社区医院了解到,如今在一些以中医为特色诊疗的社区医院,因其简单、方便、灵验、价廉的特点,受到了广大市民的追捧。
          社区医院的回头客
          3月16日9点,家住火车西站的李洁乘火车赶公交车抵达幸福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为了能早一点抢到一张治疗床,让中医针灸缓解多年慢性支气管炎等病症带来的痛苦。
          上午11点,该中心中医针灸科的17张床早已躺满了患者,李洁只能在针灸科排队,她的前面还有22名患者。
          比李洁幸运的是,齐蕾走路不到十分钟就能赶到社区医院,她3岁的女儿张海鑫因为胃口不好,正在“享受”着推拿医生徐江品的捏脊、按摩,这期间,徐江品还教齐蕾如何给女儿按摩脊背、脚,她说,中医不仅是一种治疗手段,他们还会通过和患者交流,传递健康的生活方式。
          除了离家近、疗效明显,退休老师高承信还算了一笔账,同样是腰腿疼痛,她去年分别在三级医院和社区住院治疗,前者花费了4000元,而社区医院报销完只花了300元。
          在银川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灸室,两个长相一模一样的蓝眼睛小姑娘吸引了不少病患的目光,为小姐妹做治疗的医生赵友生说,姐妹俩来自俄罗斯,因患有脑瘫,去年,父母在朋友的介绍下,特地赶来他们医院针灸治疗,第一次治疗后姐妹俩的手脚和语言功能有了明显改善,这已经是她们第三次赶来做阶段性针灸治疗。
          来自哈萨克斯坦的8岁男孩过夏、俄罗斯脑炎后遗症患者……和俄罗斯的小姐妹一样,感受到了中医理疗的明显效果,在该社区医院中医科治疗的外国患者多为“回头客”。
          全面铺开待时日
          3月16日、17日,记者随机对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走访了解,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虽开设中医科,可仅有一名中医医生,还需担负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平日鲜少有居民前来问诊。
          不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都认为,在社区开展中医药服务,还得划出专门场地设立治疗室、中药房和药库,运营成本高。在市场化的经济利益驱动下,一些社区医院更倾向于开西医药门诊。另外,因为待遇、职业前景等方面原因,基层医院中医人才“留不住”。
          为了在社区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实现优质中医资源下沉。目前,首府6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已设置中医科,能为辖区居民提供基本的中医药服务。
          针对各个社区医院中医药服务良莠不齐的现状,市卫生局基妇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要求所有区(县)中医、民族医医院和市属中医医院设置基层指导专门部门,采取接受进修、巡回医疗、轮流下派、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民族医药业务指导。
          此外,首府已将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健康知识教育中进行相应的中医食疗等养生保健指导,提升居民自我保健能力,实现中医对慢病的有效控制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