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与龟兹石窟》在柏林开讲
当地时间11月2日晚,《丝绸之路与龟兹石窟》在柏林开讲。
天山网讯(记者李娟 通讯员李星摄影报道)当地时间11月2日晚,作为中国新疆文化周的组成部分,主题讲座《丝绸之路与龟兹石窟》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开讲,100多位德国民众跟随着讲座走进丝绸之路,探寻龟兹石窟文化。
新疆龟兹研究院副院长赵莉女士从汉代以前的“丝绸之路”、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6世纪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上的龟兹石窟和海外收藏龟兹石窟文物概况四个方面介绍了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与文化的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不同文明与文化间在思想、技术、知识和制度方面的沿丝绸之路交流与传播的盛况。佛教、基督教、摩尼教等世界性宗教在丝绸之路上获得长距离传播,并使得宗教成为联系亚欧大陆多种文明与文化的强有力地纽带。赵莉尤其重点介绍了丝绸之路沿线(新疆段)佛教的盛况和龟兹石窟,以及龟兹石窟文物流失海外的历史及现状。
“今天的讲座非常有趣,让我对石窟文化和丝绸之路的形成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讲座图文并茂,很有趣。” 柏林听众海格说。
20世纪初,德国探险队曾把在克孜尔石窟发掘的壁画带回德国,现在大部分在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还有一部分流散在美国、韩国、日本、俄罗斯、法国、英国等国家。2012年到2013年,赵莉女士在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工作一年多的时间,开始对流失德国的新疆壁画文物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并有巨大收获。
新疆龟兹研究院副院长赵莉介绍,这批文物到了德国以后,过了一百年我们几乎不太了解到底有多少文物保存在博物馆里,还有这些壁画到底是出自哪些洞窟的,我们找不到它的出处,所以这给我们的整体研究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这么多年我们新疆龟兹研究院,我们老中青这些研究人员,一直在做调查流失海外的新疆龟兹石窟壁画文物的这项工作,据目前调查这个博物馆(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保存我们新疆文物有4000多件,通过调查把这些资料尽可能收集全。
“她给观众这么清楚的介绍克孜尔的历史、背景,这么清楚的介绍给大家,这很有价值。”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鲁克斯说。
从目前的资料来看,克孜尔石窟是龟兹所有石窟中开凿时间最早、保存壁画面积最多的一处石窟群,至少要比敦煌莫高窟早上100多年。为了更深入的研究它的价值,新疆和德国方面也是加强合作,签署相关协议,来共同保护研究。
“我们和亚洲艺术博物馆合作,因为大部分壁画在他们这个博物馆里,他们也是很支持我们的工作,我们两家合作准备要出版流失海外克孜尔石窟壁画复原这么一本图录,给研究者提供相对来说比较完整的基础资料。” 新疆龟兹研究院副院长赵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