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改善看新疆:20万机关干部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
新疆20万机关干部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
工作组接地气为村民办好事实事
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始终把民生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民生优先、群众第一、基层重要”的理念,连续不断开展“民生建设年”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使新疆成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幸福之地。为迎接新中国成立65周年,本报从9月22日起,开设“民生改善看新疆”专栏,盘点新疆在各个民生建设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和展现出的新亮点,期待未来民生改善工作再谱新篇章。
打一口井,井水沿渠流淌点点滴滴润民心;拉一根线,戈壁深处每夜漆黑的牧民家从此亮起电灯;没有鞋穿的大脚村民穿上一双56码的特制新鞋……自从村里来了工作组,各种好事实事送上门。
“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年初启动以来,全疆8636个行政村、759个国有农林牧场下属村队、931个重点社区,个个都来了工作组。活动为期3年,每年抽调各级机关三分之一干部住村,到2016年,全疆20万机关干部每人下基层一年。
如今,首批1万余个工作组7.4万名下基层干部住村工作已有半年,“他们在努力完成“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六项任务”的同时,活动更在引向深入。
为避免工作组急于见效、只重视短期项目,自治区党委制定的《关于开展各级干部深入基层“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的意见》明确,建立各部门各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机制,直接帮扶村或重点社区,一定3年不变。
自治区党委高度重视“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多次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部署,分区直机关(含中央驻疆单位)和地州县市两次召开动员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作动员讲话,强调要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为突破口,转作风、反“四风”,带作风、促作风,把基层工作带起来,把下派干部锻炼好,要与各族干部群众结亲戚、交朋友,千方百计为他们排忧解难。
各级部门单位和工作组按照“基层群众所盼、自身能力所及”的原则,发挥自身优势,开展政策下乡、文化下乡、医疗下乡、科技下乡等活动,协调农村道路、电网改造、定居兴牧、水利设施、养殖小区建设等项目,帮助群众解决吃水难、行路难、看病难、增收难等困难。住村以来,各级工作组成员坚持用真挚感情+良好作风+群众工作能力,深入群众、走访群众。从主动问一声您好、扫一次院子、拉一次家常、干一次农活、照一张“全家福”做起,与村干部结成“双语学习对子”,与村民结成“交友对子”,与困难户结成“帮扶对子”,交真心、结挚友,听到群众掏心窝子的话、办好群众心坎上的事,拉近群众感情,赢得群众信任。
截至8月底,各地确定民生建设年项目1.6万余个,已完成4474个;各级部门单位和工作组投入帮扶资金10.06亿元,帮扶重点户、贫困户38.9万户。半年来,各工作组用行动贯彻这个要求,改作风、惠民生,着力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截路、最远一家人”问题。
□特写
村里来了“马背上的工作队”
出和硕县城,经柏油路、石子路、土路,翻山、过崖、进草场,才能到达距县城70公里的位于新疆中部天山深处的和硕县乃仁克尔乡艾迪恩阿门村,村落被群山环绕,交通不便,气候恶劣。
今年3月,一支由和硕县畜牧、卫生、气象、检察院4个部门的6名小伙子组成的工作组来到村里。
但是牧民居住分散,最远的一家牧民距村委会有20公里,大山里的草场没有手机信号,路况差,汽车到不了,要想把通知和政策送到牧民手中,只有骑马过去,他们由此被当地牧民称为“马背上的工作队”。
牧民巴图享受的“盖羊圈补贴”政策,就是从马背工作队那里听来的,每天工作组走马扬鞭、翻山过河,党的惠民政策、牲畜养殖知识、法治和森林防火常识就这样通过马背“快递”到了牧民的家里。
工作组结合牧区实际,从当前牧民生产生活需要入手,以牧民季节性转场为重点,翻山越岭,走进每一户牧民的蒙古包。入户时,实行“一卡、一本、一账”模式管理,认真填写《群众联系卡》、《民情记录本》和《帮扶台账》,对发现的问题,能立即解决的马上解决,不能立即解决的限定时间解决,需要答复的依法依规予以说明。
一天,村民普尔加普年仅1岁的儿子突发急性肠胃炎,上吐下泻,而村卫生室缺乏治疗幼儿疾病的条件,普尔加普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住村工作组得知后,马上用组员的私家车将一家三口送往30公里外的乌什塔拉546医院。由于救治及时,患儿不久就康复了,从此,普尔加普视住村干部们为亲人,他说:“你们是真正在为我们干实事、干好事!”
100多天来,住村工作组协助艾迪恩阿门村村委会开展了“十星级和谐文明家庭”创建宣传活动;利用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使群众能正确认识疆内发生的暴恐案件等。(记者 范琼燕 通讯员 贺洪亮 黄永强 制图/杨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