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探疆棉】“我要把棉花生意做大”
4月2日,在巴楚县阿拉格尔乡荒地村华纺棉业有限公司门前,装满皮棉的大卡车将驶向巴楚棉麻站。
“去年棉花产量高,我们收了4.6万吨棉花,今年的轧花时间比往年长。”该公司负责人杜玉柱说。
杜玉柱来自库尔勒,看中巴楚的棉花资源,2008年在这里开了一家轧花厂。“新疆的棉花品质全国出名,巴楚县是全国最大的棉花储备库,在这开轧花厂,存储、交易、检测都会很方便。”他说。
杜玉柱告诉记者,以前,轧花厂每年收棉2万吨左右。近年来,随着棉花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升,棉花产量大幅提高,公司的收棉量也逐年增长。
“我们会根据出棉量为棉花分级,级别高的棉花价格高。”杜玉柱说,随着设备的不断升级,机采棉的出棉率明显提升。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机器设备正在装运棉花送往生产车间。
在棉花生产车间,经过清渣、分装打包等一系列流程,籽棉被加工成皮棉打包成一个个蓝色的棉包。
正在车间忙碌的荒地村村民热依汗古丽·艾尔肯非常熟练地穿绳、封包。“一天最多可以封包200个,厂子离家近,还能照顾家里。”热依汗古丽说。
今年,热依汗古丽将家里的14亩棉田流转出去,丈夫也找了一份工作,两个人月收入加起来6000多元。“加上土地流转分红,我们一年收入8万多元,棉花托起我们致富的新希望。”热依汗古丽对未来充满憧憬。
在轧花厂,像热依汗古丽一样的村民有50人,其中很大一部分将土地流转出去。“收购加工忙的时候我们还会再雇一些周边的村民,每人每月收入在2500元至4500元不等。”杜玉柱说。
目前,巴楚县有31家轧花厂,分布在各个乡镇,一方面为储备库提供了货源,另一方面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
棉花产业的蓬勃发展吸引了不少大学生返乡创业,艾克拜尔·奥斯曼就是其中之一。艾克拜尔出生在巴楚县阿拉格尔乡孜瓦塔勒村,2017年6月从长春医药大学毕业后在北京一家药厂工作。
看到家乡棉花产业蒸蒸日上,2018年12月艾克拜尔选择回到家乡跟棉花打交道。如今,他是华纺棉业收购棉花的合伙人。随着收棉量增大,他的收入也水涨船高。“棉花种植带动很多产业发展,接下来我想尝试在农机、滴灌以及地膜加工生产等方面投资,把棉花生意做大。”艾克拜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