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作风过硬的援疆队伍
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有一支特殊的干部队伍,他们就是来自长江之滨——扬州的第八批援疆干部。在新源,提起他们,当地干部群众都会竖起大拇指:“扬州干部给我们干了很多事,他们就是我们新源人。”
2014年,扬州市启动第八批援疆工作,对口支援新源县。三年来,扬州共投入援疆资金3.9亿元,突出民生援疆、产业援疆、人才援疆,让当地的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援疆干部的付出。近日,记者在新源县采访,亲身感受到扬州市第八批援疆干部的风采。
每个人都是一面旗帜
“王院长刚来一年多,就带领我们把妇科申请为国家重点专病建设项目,对我们帮助特别大。”8月11日,新源县中医院院长潘毅对记者说。
潘毅所说的王院长,是扬州援疆干部、新源县中医院副院长王振美。去年8月,50岁的她万里迢迢来到新源,开始了援疆生涯。在援疆工作中,她除了日常参加病房查房、专科门诊、组织疑难病例讨论、指导规范诊疗行为以外,开展的多项技术填补了新源县中医院的妇科医疗空白。
去年秋天,新源县第二中学来了一位新任副校长——来自扬州的援疆教师陶飞。占地202亩的新源二中新校区,就是由扬州援建的。陶飞不仅分管学校的教学管理,还主动请缨教授两个班的物理课。新源二中党支部书记、副校长唐卓夫告诉记者:“连续4批扬州援疆教师,给新源二中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更让新源二中高考成绩位列伊犁州前列。”
在新源,每一位扬州援疆干部都像王振美、陶飞一样,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由于工作忙,他们很少出去游玩,甚至连周围的赛里木湖、喀纳斯都没有去过。
2014年以来,扬州援疆干部人才年终受援地考核均为优秀。有1人被评为伊犁州“优秀共产党员”,3人被评为新源县“优秀共产党员”,7人被评为新源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可以说,他们每个人都是一面旗帜、一个标杆。
离家万里,每一个扬州援疆干部都有着自己的困难,可他们把这些困难藏在心里,从不抱怨,也不向组织提要求。“我们的任务就是做好援疆工作,圆满完成组织交给的援疆任务。”王振美说。
身先士卒的“领头羊”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扬州第八批援疆工作组扎实的工作作风,与扬州第八批援疆工作组组长、新源县县委副书记蒋元峰的带领有密切关系。
提起蒋元峰,不少援疆干部对他的印象是:严厉,要求高。援疆干部、新源县人民医院副院长苏悦告诉记者,每个月月初,蒋元峰都要求援疆干部交一份工作计划,到了月末,还要再交一份本月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他要求每一位援疆干部都要“走前列、争第一、树标杆”,做出实实在在的成绩,交出一份优秀的援疆答卷。
“援疆干部不是来混饭吃的,决不养懒人、闲人、庸人。”蒋元峰说。
蒋元峰对援疆干部的纪律要求也非常严。在新源,所有的援疆干部统一食宿、统一出行、统一管理,严格执行援疆干部人才管理“五条禁令”,严禁私自外出、私自驾车、擅自离岗、酗酒失态、夜不归宿。
不过,蒋元峰也有他温和的一面。他对每一位援疆干部都特别关心。一次,两位援疆干部到牧民家里回访,由于牧场较远,还要翻过几座山,直到晚上11时多才返回。返回的路上,蒋元峰几分钟一个电话,不停地询问走到了哪里。“我要对每一位援疆干部的安全负责。”蒋元峰说。
把新源当“第二故乡”
“谁不热爱自己的故乡母亲,总在思念让人难以忘怀她……”在一次扬州干部与新源干部的交流会上,几名扬州援疆干部用哈萨克语唱了一首《故乡》,赢得在场人员的阵阵掌声。
“一个扬州人,能够用哈萨克语唱哈萨克族民歌,真的很厉害。”新源县中医院护士拉孜提·布尔林说。
学说哈萨克语,学唱哈萨克族民歌,学习哈萨克族风俗习惯,是每一位扬州援疆干部的生活内容之一,他们把新源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要真情援疆,就要融入当地的生活,拉近与当地干部群众的距离。”蒋元峰说。
扬州援疆干部还开展了扶贫帮困活动,帮扶贫困村、贫困户、贫困学生。援疆干部、新源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陆军与新源县别斯托别乡卡普河加嘎村的孤寡老人那孜古丽·玛木特汗和哈萨克族少年合然·巴特尔别克结对子。逢年过节他都会上门慰问,关心老人的身体健康情况。从扬州回新源时,他还不忘把家里的课外书打包带给合然·巴特尔别克。在各种形式的扶贫帮困活动中,扬州援疆干部与当地的群众越来越密切,心越来越近。
“天山雪松根连根,扬州新源心连心。”漫步新源县街头,总能看到这样的标语。三年援疆,扬州第八批援疆工作组用行动诠释了“真情”二字。他们的真情付出,得到了新源干部群众的广泛赞誉。如今,无论是在牧民的毡房里,还是街头的小店里,只要说是来自扬州的,当地群众都会说:“我们都是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