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筑起教育均衡发展里程碑
水磨沟区筑起教育均衡发展里程碑
写在水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标准通过“国检”之际
亚心网讯(记者 于淼)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着力提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实现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上好学”。对于首府最年轻的中心城区水磨沟区来说,这不仅是各族群众、教育工作者的期盼,更是区委、区政府的追求。
这注定是一个要在水区教育发展史上记上浓浓一笔的日子——2014年10月31日,接受完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对自治区12个县(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国检”后,国家教育督导组公布督导检查反馈意见,水磨沟区以全疆综合总分第一的成绩通过验收,成为全疆此次验收中县(市、区)域校际间的差异最小、学校间均衡程度最高的区域。
连续4年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列于重点民生工程的首要位置,累计19.2亿元的教育投入——水区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的大手笔,让区域内的所有中小学校成为一道道亮丽风景线,筑起了水磨沟区义务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嬗变惊喜不已
红绿相间的运动场,塑胶场地的4个标准篮球场,功能齐全的教学楼,走进乌市八十七中,这一切,令人不敢相信。
乌市八十七中是此次国检中,国家教育督导组在水区随机检查的6所学校之一。“最开始是企业学校,老师就靠一张纸、一支笔来教学,企业主抓生产,除了老师工资外,其他几乎没有什么投入,后来企业不景气,生源、师资都在流失。”在八十七中已工作22年的邱丙玲,现在是学校的党支部书记,目睹了学校从小平房、泥操场到现在的整个变化。“过去和现在相比,可以用嬗变来形容。”邱丙玲说。
和邱丙玲有同样感受的,不止是她一人。记者了解到,水区现有的22所区属中小学校,其中,17所为2001年到2007年接收的企业、农村学校,这些学校由于长年投入不足,基础设施陈旧,教学设备匮乏,教师长时间没有得到系统培训,造成学校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与原区属学校差距较大。
为彻底扭转这些情况,水区区委、区政府投入5.2亿元,用于校舍及标准化建设,使移交学校与区属学校办学条件基本均衡。
除了下大力气啃下这些“硬骨头”外,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区不断加大对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加大政府财政对教育事业的倾斜力度,落实各项教育经费投入政策,优先保障义务教育发展资金。水磨沟区区委书记王国和说:“统筹区域发展,教育是一个突破口,是一种拉动力量,关系着区域发展的未来。把教育作为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我们坚定的抉择。”
2010年至今,水区每年均保证教育投入占公共财政支出的22%以上,教育投入累计达到19.2亿元,其中,5.14亿元用于校舍及体育运动场建设,新增校舍建筑面积8.04万平方米,新增标准运动场面积10.66万平方米。
溯源教育均衡
“学校一位老师交流到乌市六十四小,在那里充分发挥了引领作用,并快速成长起来,现在已经成为那所学校的中层领导,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每每提及“交流”,乌市四十一小校长张丽丽总会想起这位老师的成长。
2010年9月起,乌市开始推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行教师交流制度。但如果是水区的老教师,对这个“新名词”并不陌生。
早在2003年,水磨沟区就在全区初步小规模试行教师交流制度,教师交流以一年为期,经历了“摸着石头过河”,不断积累经验,对如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区已经有一套自己的“宝典”。
在师资均衡中,水区组织优质资源校和相对薄弱校结成9个捆绑团队,3个发展联盟,制定了《水磨沟区捆绑团队评估指标体系》,对捆绑团队运作情况进行了督导评估,政府依据评估结果对优秀捆绑团队进行了表彰奖励。在团队学校间开展了“校际联动、团队共研、共享发展”活动,3年间共有46名校级领导和282名教师进行了交流,交流领导占校级领导总数的57.5%,交流教师占在编教师总数的17.8%。
教育均衡的关键在师资。在实行教师交流制度的同时,水区投入85.5万元作为“名校长候选人”、“名校长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和“学科青年教师研修工作室”培养建设经费。在教育发达地区建立培训基地,2010-2013年共投入教师培训经费843.25万元,人均培训经费达到2227元,仅参加出境培训的教师达到96人次,实现了教师培训全覆盖。关心教师身心健康,每年新增投入180万元,实施在年龄和体检项目优于公务员的体检政策,其中,女教师体检费用增加了3倍。
创新特色发展
走进初冬的乌市四十一小,整洁的校园,崭新的教学楼,朗朗的读书声,墙壁上积极向上又不失活泼的标语让整个校园生动起来。
和四十一小一样,在水区,走进每所中小学,都能感受到学校不同的校园文化,一幅画、一面墙都能看出学校的教育理念。正如四十一小校长张丽丽所言:“用最小的范围,呈现最大的教育内容。”
教育均衡发展的高境界,在于创新,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每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水区确立了“质量强教、科研兴教、特色活教”的工作目标,积极引导学校深度挖掘和发展自己的特色教育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教学等方面探寻特色发展之路,推进“一校一品”特色学校建设。近年来,先后投入2500万元用于精品校园文化建设,投入380万元用于特色项目的培育。
目前,乌市8小的绿色生态教育、乌市41小学的“一教育”学校文化品牌、乌市53小学的陶艺、乌市59小学的“国学启智、艺术修身”特色、乌市121小学的“感悟生命、成就生命、悦纳生命”的“弥生教育”、乌市19中的音乐、乌市31中学的剪纸、乌市50中的科技科普校本特色以及乌市53中学的“家”文化教育等学校文化特色已凸显。各类特色活动生机盎然,多彩多姿,成为改变校风校貌、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特色学校及优质教育资源的培育提供良好的环境。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在于教育公平。水区在随迁子女就学制度上的创新,让国家教育督导组现场督导时也感到动容。
从开始水区区属学校只有5所,到现在的22所,可以说学校是随着流动人口子女大量拥入而不断增加的。为此,水区率先制订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控辍保学工作实施意见》,4年投入3.5亿元保证随迁子女入学,目前全区占学生总数61.52%的1.7万名随迁子女,和城市孩子享受着同等待遇。
起航蓄势待发
水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检”已经顺利通过,但水区区委、区政府并未放松丝毫。水区区长隋荣表示,能顺利通过均衡发展督导评估验收,实现水区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不在客观条件,关键在我们自己,关键看我们的思路和努力的程度。
这些话并不是说说而已,仅在2013年,水区区委、区政府召开15次会议研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党政主要领导33次深入到学校,现场解决学校问题,用乌市四十一小校长张丽丽的一句话就是:“不用我们老师解说,区领导已经可以给前来学校的国家督学当讲解员了。”
站在新的起点上,在风生水起的教育实践背后,可以看到水区教育人求实的精神、务实的态度。
教育工作既是一项民生工程又是一项民心工程,水磨沟区将会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在办学水平上有新突破,在教学质量上有新提高。着力做好区内新住宅区的教育布点和新建学校跟进工作,满足辖区内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缓解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
水磨沟区区委书记王国和表示:“教育是推动区域发展的软实力,我们将以通过‘国检’为契机,坚定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致力于打造‘教育强区’,努力办好群众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