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助力乌鲁木齐农区治蝗

27.06.2018  18:40

6月26日,随着携带着生物农药的无人机飞临柏杨河乡柏杨河村的山旱耕地上空,米东区启动了今年的无人机农区治蝗工作。这已是乌鲁木齐市第二年在农区治蝗工作中使用无人机作业。

从肩扛式喷雾机到电动式喷雾机,再到如今无人机喷药,从常规农药到生物农药,高科技助力乌鲁木齐农区治蝗。

米东区耕地面积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35.4%,全市的农区治蝗任务大部分分布在这里。

从肩扛到电动,喷药不再难

6月的柏杨河村,从山地到平原过渡的山坡上,千余亩红花长势正好,无人机重点防治的就是这些作物。

这些介于草原和耕地的地方叫山旱地,是蝗虫从草原到农区迁徙的关键区域,是农区治蝗的关键。”米东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刘玉说。

柏杨河村有近六千亩山旱地,占全村耕地面积的80%,每年都是治蝗重点。

53岁的村民兰志德专程烧了一桶开水,送到无人机喷药作业点。他说,自己的近百亩红花就在这。

山旱地地势高,土壤贫瘠,作物靠天收,柏杨河村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在山旱地种耐旱的红花。

红花耐旱好管,但最怕蝗虫。兰志德说,每年五六月份,蝗虫就从山上往下走,先吃的就是叶肥秆壮的红花。

治蝗虫,时间最关键,提前一天打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两三家共用一个手摇式喷雾器,打一亩地药,要两个多小时。”兰志德说。

2004年,国家启动实施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包括电动喷药装置在内的农机纳入到了补贴范围。

用电动喷药机,半小时就能喷完一亩地,喷药时间大大缩短。

无人机显“神通”,村民受益多

2010年前后,柏杨河村基本家家都有电动喷雾器,有的还配备了大功率喷雾器。

但再变,喷雾器都要人力。”兰志德说,每年打药治蝗时,天很热,打一次药,人要好几天吃不下饭。

兰志德说,有了无人机,他四十多年来第一次不用扛机器打药。

此次米东区无人机治蝗面积一万亩,其中6000亩位于柏杨河村,预计三天能完成。

五个机器,三天,干了百十来人半个月的活儿。”兰志德很是感慨。

按照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思路,乌鲁木齐市大力优化调整农业种植,同时增加高科技的应用。这两年,柏阳河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盖起了钢架大棚,用上了滴灌,还推广种植了反季节蔬菜,村民尝到了科技种田的甜头。

大家的红花地连成了一片,好打理,种子也改良过,收成也比之前好。”兰志德说。

近年来,自治区加大了飞机及无人机防治病虫害、播撒种子的力度,让科技更好为农牧业服务。

从2017年起,米东区农牧局申请了自治区相关项目,开始推广无人机治蝗。

用上生物农药,治虫还能留住鸟

给大家送完水,兰志德要了几袋生物农药,打算给几亩地的大棚蔬菜也打药。

去年开始,米东区推广烟碱、苦参碱、印楝素等生物农药,并首次尝试无人机喷洒生物农药。

回来的路上,路过一片农田,兰志德指着农田旁蹦跳的几只小鸟说,这叫椋鸟,十多年前,这鸟到处是,后来慢慢少了,今年又多起来了。

十多年前,为了加大防治效果,村民们开始使用一些毒性较强的农药,蝗虫治住了,但以蝗虫为食的椋鸟却没了。

去年打了这种药后,今年椋鸟就多了。”兰志德说。

从2010年开始,乌鲁木齐使用生物农药方法防治草原蝗虫,随后逐步在农区推广。

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生态宜居的要求,米东区还通过给村民免费发放生物农药等形式,让大家在防治病虫害时保护生态环境。

兰志德说:“村民都说,能治住虫,还能留住鸟,这生物农药,大家都愿意用。”(宋建华)

(责编:刘伟鹏(实习生)、马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