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人物:律师郑茂冉用法律援助工作让群众相信法律

28.08.2015  20:42

说起郑律师,他的故事可多了,乡亲们都很敬佩他,感激他。”提起山东援疆律师郑茂冉,伊吾县群众买买提明·亚森江笑着说。

4年多来,郑茂冉深入伊吾县各村镇进行普法工作,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在当地留下了一个又一个温馨的故事。据统计,2011年7月至2014年12月,郑茂冉已累计参与信访案件及群体性矛盾纠纷化解40余起,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80余件,受援人数1300余人,为受援人挽回经济损失2000余万元,接待群众来访咨询2000余人次,举办法律宣传培训60余场次,受教育群众3000多人次。

与新疆结缘

提起自己来新疆的缘由,郑茂冉认为这一切都是缘分。

2011年春节一次朋友聚会上,郑茂冉的一位在阿克苏地区工作的朋友告诉他,新疆资源丰富,风景优美,维吾尔族老百姓非常淳朴,卖枣不论秤,论脚,一颗枣树上挂满了枣,你跺一脚10元钱,落下来的枣全是你的。朋友的说笑和新疆的神秘深深吸引了郑茂冉。

正是这种缘分,几个月后我就来到新疆了。”8月26日,郑茂冉笑呵呵地告诉记者。

2011年4月,司法部和共青团中央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计划从中部、东部地区选派律师赴西部律师资源严重短缺甚至没有律师的县,进行法律援助爱心奉献活动,以满足欠发达地区基层人民群众的法律援助需求。得知这个消息,郑茂冉非常心动,但也很犹豫,他说:“当时妻子已经怀孕5个多月,不知道家人能否同意。”抱着试一试的态度,郑茂冉向妻子党静表达了想去新疆服务一年的想法。虽然很舍不得郑茂冉,但党静非常支持丈夫的决定。党静告诉记者:“去新疆做法律援助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这也是为我们的孩子积福。

当时报名,还不知道出发的时间,接到报到通知时,距离孩子出生还有一个月,这也是我人生中的一个遗憾。”郑茂冉回忆说。就这样,郑茂冉放下对父母的不舍,对妻子的愧疚,踏上了前往新疆的旅途。当郑茂冉一来到伊吾,便对这个背依山峰,面向河谷的边境小县城,一见倾心。

决定扎根伊吾

刚到伊吾县的第一个月,郑茂冉整天只能待在办公室里,没有法律援助的案件可接。晚上睡觉时,他甚至一度后悔当初来新疆的选择。但随着郑茂冉接手第一个法律援助案件后,他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并有了扎根伊吾这片土地的想法。

你是领导吧!这事必须给个说法!”“还钱!还钱!”……2011年7月,郑茂冉前往伊吾县淖毛湖镇工业园区处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群体事件时,车子一进入淖毛湖镇工业园区,30多位讨薪的农民工就把郑茂冉围了起来。

看着焦急万分、情绪激动的农民工,郑茂冉鼻子一酸,眼泪差点就掉下来,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我懂他们的难处。”收拾心情,郑茂冉一边安抚大家的情绪,一边详细询问事情的来龙去脉。

原来,这30多名农民工分属3个不同的包工队,涉及欠薪30多万元。因为工程被层层转包,欠薪链条繁杂,工作一年还没拿到工钱。望着农民工眼里的无助和期待,郑茂冉决定住在淖毛湖镇,等解决了纠纷再回县城。

干燥的气候,再加上水土不服,郑茂冉常常会流鼻血。面对这样艰苦的条件,郑茂冉没有退缩,他每天与农民工交流,核对事实,多方协调。经过近一个月拉锯战,最终帮农民工要到了欠薪。

初战告捷,郑茂冉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他兴奋地作出一个决定:扎根伊吾县,像胡杨一样屹立不倒。

坚持守望正义

原本,郑茂冉服务新疆的时间只有一年,但在伊吾县各族干部群众的恳切挽留下,他一次又一次选择留下,这一留就是4年多。

执行款还没到时,郑律师就掏了两万元让我先交医药费,保证我丈夫得到及时治疗。”四川籍农民工王某的妻子李丽(化名)告诉记者。

2012年10月,王某被挖掘机砸伤后昏迷不醒,一直在医院重症监护室抢救治疗,相关责任人在支付了7万元医疗费后便不闻不问,相互推诿。面对巨额的抢救治疗费,王某的家庭难以承担。经介绍,王某的妻子李丽找到郑茂冉,希望能尽快讨回救命钱。了解案情后,郑茂冉立即起草了起诉材料,向法院提出了先予执行10万元医疗费的申请。

在办案过程中,郑茂冉发现,淖毛湖镇工业园区农民工欠薪、工程建设领域的劳资纠纷等问题突出,农民工对法律援助需求强烈。于是,经过多方协调,他将法律援助工作站设在了工业园区,建立了由园区服务中心、淖毛湖边防派出所和法律援助工作站三方联动工作机制,多管齐下,破解了欠薪困局,让群众相信法律。

郑茂冉说:“只要我还留在这里,就会认真守护伊吾,这是我的第二个家乡。”(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