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退耕还林安康水清山绿 有力推动山乡巨变
◆李涛
陕西省安康市是我国退耕还林启动最早、退得最快、面积最大、参与面最广的地区之一。
截至目前,工程建设面积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13.51%,涉及47.85万个农户182.7万农民。根据最新公布的《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国家报告(2014)》,安康市2014年退耕还林生态效益总价值高达152.41亿元,居陕南三市之首,在长江流域名列第三。
退耕还林生态价值高
长江、黄河流域中上游是重要生态功能区,也是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的主要区域,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发挥着极大作用。
作为长江流域上游城市,根据《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国家报告(2014)》发布的数据,截至去年底,安康市退耕还林工程面积476万亩,接近于安康市汉滨区的整体区域面积,其中退耕地造林214.08万亩,宜林荒山造林231.12万亩,封山育林30.8万亩。
生态效益价值评估结果表明,2014年,安康全市退耕还林涵养水源4.39亿立方米,这个水量相当于陕西延安市全年的用水量。
退耕还林保育土壤557.90万吨、释放氧气129.77万吨、吸收二氧化碳54.74万吨、吸滞PM2.5达到21.8万吨、提供负离子126.75×1022个。
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林木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等七大类功能价值总和为152.41亿元,相当于安康市2014年生产总值(GDP)689.44亿元的22.1%。
2020年完成新一轮目标
据了解,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安康市还将继续加大退耕还林进程,“十三五”期间将重点实施15度~25度水源地和25度以上陡坡地的退耕造林,争取到2020年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100万亩的目标。
安康市还将以第二轮退耕还林、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为契机,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抓好土壤、地下水、重金属污染防治,加强山水林田湖的保护和修复。严厉惩治环境违法行为,把整治乱批乱建、违法采石开矿向山区深处延伸,探索建立环境保护多元化投资、建设、管理和运营模式。
15年的退耕还林,使安康生态环境发生的最明显变化就是山更绿、水更清。退耕还林拉动林地面积逐年增长,森林覆盖率较退耕前的41.2%净增18.7个百分点,达到59.9%以上。治理控制水土流失面积超过0.54万平方公里,汉江水质常年控制在饮用水Ⅱ类标准,空气优良天数357天/年,为保护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创造良好条件。
山绿让人们致富
一片片黑山坡披上绿装,一张张百元大钞装进农民口袋,一块块速丰林和经济林茁壮成长,安康市广大农民争抢退耕还林任务,今年又将完成工程造林30万亩。
“我们运用现代企业理念和工业化生产方式,推动山林经济由种养型向加工市场销售型转变,很多昔日无人问津的荒山,如今变为名副其实的‘聚宝盆’。”安康市委书记郭青自豪地说。
15年来,安康受益国家退耕还林工程投资50.53亿元,退耕农户户均政策性增收10560元。通过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培育形成了以富硒茶、木本油料、干杂鲜果、林下经济等为主的经济林面积645万亩,建成万亩基地镇86个,强村大户1988个,现代林业园区157个,2014年全市林业生产总值达到82.85亿元。
“退耕还林不仅是安康市林业生态建设的增速提质,其实质是将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建设全过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陈辉这样总结安康的退耕还林经验,“它催生了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力解放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有力推动全市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