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绿色在大漠延伸
六月的和田,处处生机勃发。一排排白杨随道路延伸,一片片胡杨让沙漠止步,一棵棵核桃、枣树在田间地头展枝叠翠,大芸从沙地里开出串串紫色花朵,将整个大漠点缀得生机勃勃。蓝天白云、绿树青草……这,就是今日的和田。
近年来,特别是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和田全地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生态立区,坚定不移走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道路,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防沙治沙绿色生态工程。勤劳的和田人民,用汗水在戈壁荒漠播青植绿,如今的和田大地,生态环境得到逐步改善,沙化土地扩展趋势得到进一步遏制,绿色空间不断拓展,昔日黄沙漫漫的戈壁荒漠,白杨、红柳、红枣、核桃等各种既有生态效益又兼具巨大经济效益的树种随处可见,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绿色中国梦正逐步实现。
大漠绘出千重碧
“以前的和田一年到头黄沙漫天,水资源严重匮乏,春天种的树成活率很低,勉强活下来的很多成了‘小老树’,多少年不见有什么变化。自治区成立之初,全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不足1%,生态环境极为恶劣。”说起以前植树造林的困难,地区林业局林业管理站站长买托乎提·艾合买提托乎提印象尤为深刻。
和田地区北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抵昆仑山,降水量极少,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千百年来,在沙漠边缘生活的和田人世代与恶劣自然环境抗争:兴建水利,开垦荒地、植树造林……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对打造绿色生态屏障有着让人难以理解的深刻认识。
近年来,面对生态建设中的难题,历届地区领导班子带领全地区各族干部群众不断尝试探索,最终形成了现如今利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植树造林的生态建设新模式。尤其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利用援疆省市对口支援的机遇,洛浦1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田市团结新村、和田县经济新区防渗透气沙示范区等一大批依靠高效节水技术发展的示范项目陆续落地,为和田地区绿色空间的不断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作为地区农业发展的重大项目,防沙治沙绿色生态工程一直被列入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高位推动,和田各县市都重点建立了一批示范点,探索防沙治沙运行机制;各项林业重点工程的齐头并进也为地区的绿色生态建设增添了动力。数据显示,2016年和田地区完成防沙治沙任务25.49万亩,64.45万人参加义务植树,植树面积4.96万亩、植树1500万株,新增林果14万亩,林果总面积达310.70万亩,林果总产量66.99万吨,总产值61.9亿元。截至目前,全地区已建成义务植树基地105个,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1.42%提高到1.63%,绿洲森林覆盖率达30%以上。
黄沙变出万两金
伴随着防沙治沙绿色生态工程的大规模推进,催生出了沙产业、特色林果等一批绿色生态产业,尤其是围绕提质增效和提升综合生产能力的目标,作为和田经济发展“三驾马车”之一的特色林果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2016年,和田水果总产量52.59万吨,增长5.3%;其中:红枣15.47万吨,增长60.3%。核桃16.81万吨,增长8.9%。 林果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增收支柱产业。
在防沙治沙绿色生态工程实施过程中,依托管花肉苁蓉、玫瑰花等特色农产品发展起来的农产品加工也是异军突起。从去年开始,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村民阿瓦汗·买买提明家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多了一样玫瑰花茶。提起采摘玫瑰花,这位维吾尔族大姐激动不已:“这两年我每年都到玫瑰基地摘玫瑰花,一天能摘40到50多公斤,挣100多元钱,一年下来能挣四五千元,既增加了家庭收入,丈夫和孩子也高兴。”
阿瓦汗说的玫瑰花基地就是位于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的“万亩玫瑰种植示范基地”,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协会”的产业模式,有效改变了农民单一的手工玫瑰花酱生产模式,形成了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大生产,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附加值,促进了于田县玫瑰花产业的快速发展。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绿色空间不断拓展,增收渠道越来越多,生态文明建设为和田人民带来了美好与富足,同时也让智慧的和田各族人民更加坚守绿色发展之路。新常态下,各族和田儿女正在用勤劳的双手把和田打造成为南疆地区一颗耀眼的绿洲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