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花儿之乡”:幸福生活像花儿一样绽放

19.09.2014  03:59

9月11日上午,课间操时间,新疆昌吉市二六工镇中心学校的小学生们正在跳根据回族“花儿”歌曲《二六工镇是个百花园》编排的舞蹈广播操。邹懿 摄

花儿之乡”人人都能即兴唱几首回族“花儿”,多民族成员组成的业余艺术团活跃在村、镇、县各个群众文化活动的大舞台……在现代文化的引领下,新疆昌吉州各族信教群众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用开放的心态拥抱现代化的生活,幸福生活就像花儿一样绽放。

花儿”文化

一度凋谢又逢新生

喝一口盖碗茶,难忘呀回回家,离开了回回的家难忘盖碗茶……”9月11日上午,一曲优美动听的回族“花儿”从昌吉市二六工镇文化站飘出。

原来,这是回族“花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马成在教人们唱“花儿”歌曲——《阿妈的盖碗茶》。

在素有“花儿之乡”美誉的二六工镇,87%以上的当地群众都是回族,回族“花儿”文化在这里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前些年,由于重视不够,人才断档等多种原因,这里几乎找不到“花儿”的踪迹,“花儿之乡”面临无“花儿”的窘境。

2007年,二六工镇启动拯救“花儿”行动,并提出以振兴“花儿文化”为主的“文化兴镇”目标,先后从各地招募“花儿”人才,挖掘整理民间“花儿”文化。

12点了,在镇中心学校操场上,1000余名小学生正伴着广播里播放的“花儿”歌曲,跳着“花儿”舞蹈课间操。

轻快的旋律、简单的动作,学生们一个比一个跳得认真。六年级(2)班的玛利亚·阿依甫跳了六年,就连家人都夸她的回族“花儿”舞蹈比她跳维吾尔族舞蹈还好。

一度凋谢的“花儿”,又在“花儿”的故乡重新绽放。

业余艺术团

把舞台搭进村民家

伴随着二胡、唢呐、冬不拉、热瓦甫奏响的“交响乐”,农民演员们欢快地跳起麦西热甫,不时有村民加入其中……这是9月13日,奇台县西地镇桥子村北道桥民族业余艺术团露天演出的一幕。

在汉、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等民族共同生活的桥子村,可别小看了这个艺术团的影响力。他们不仅把舞台搭在了少数民族村民家,还走出村子到镇上举办过专场文艺演出,到奇台县参加过民族舞广场舞大赛,深受各族群众喜爱。

前些年,受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响,桥子村少数民族村民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越来越少,即便是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村民,跳麦西热甫的也没几个。

2013年底,在住村工作组的帮扶下,桥子村的民间艺人们自发组建了北道桥民族业余艺术团。迄今已开展了40多场次各种群众文化活动。

保守不是穆斯林的标签,更不能以宗教信仰的名义,扼杀一个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团团长阿不力孜·阿不都热依木说,成立艺术团,就是要在丰富各族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在促进民族团结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大作用。(马少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