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精神生活何处安放

23.10.2014  12:27

  十月,秋意渐浓。徘徊在落满黄叶的公园里,六十多岁的李芬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天气越来越冷,出来跳舞的机会更少,这个漫长的冬天,我干什么呢?

  据自治区老龄委统计,截至2013年底,新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253.18万人,比上年增加了11.98万人,人口老龄化比例为11.18%,老年人口数量增长较快。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日益富足,更多的老年人需求开始转向精神层面。他们在精神上有怎样的渴望和需求?又是否能得到满足?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社区活动少精神生活单一

  由于担心过多地看动画片影响孩子的视力,近日,乌鲁木齐市民王敏悄悄把家里的广电网络办停,不料,这一举动引发了一场家庭矛盾。

  “连电视也不让看了吗?”两天后,婆婆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儿子、媳妇下班一回家,她就没好气地抱怨着,并收拾了行李要回老家。

  王敏婆婆叫李秀梅,今年60岁,三年前孙子出生时,她从农村老家过来带孙子,一带就是三年。今年春天,孙子送进了幼儿园,李秀梅一下子觉得生活空了下来,早上9时,该上班的上班了,该上幼儿园的上幼儿园了,就剩她一个人在家,用她自己的话说:“没一毛钱的事做。

  由于在这座城市人生地不熟,李秀梅只好用看电视打发时间,家里的电视从早到晚开着,一个戏曲听十几次,一部电视剧看四五遍,甚至大段大段乏味的购物广告和医药广告,她也能从头至尾一点不落地看完。

  李秀梅说,往年夏季早、晚,小区的步行街上都会有好几拨老人跳广场舞,后来小区里的年轻人就去物业反映噪音太大,影响休息。今年夏天,小区早早贴出通知,不允许在步行街上聚集跳广场舞。她参与的唯一一项集体活动被“”了,电视自此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好朋友”。

  在李秀梅所住的小区,和她一样靠“看电视”打发时间的老人很多。另外还有一部分老人则是忠实的“牌友”,小区有两三个棋牌室,天天人满为患,基本上是老人。张全祥就是其中之一,由于孙子已经长大不需要他照顾,他每天一大早就到棋牌室报到,一直玩到天黑才回家。棋牌室经常烟雾缭绕,空气不好,加上一坐就是一天,两年下来,张全祥的身体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为此,子女多次劝他别再去打牌了,可他还是忍不住,“不打牌,时间咋打发呢?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很多老人的精神生活极其单调,打牌、散步、看电视,是老年生活常见的“三大样”。特别是一些随子女迁入的老人,由于生活多年的环境和朋友圈改变,加上一些从农村来的老人本身文化程度不高,为家人做好一日三餐几乎成了他们所有的生活内容和精神寄托。

  现在很多社区都有老年活动中心,李秀梅为什么不去社区活动呢?“社区几乎没组织过什么活动,老年活动中心也就是打牌、下棋。”提到社区,李秀梅老人兴致不高。

  对此,社区也有自己的说法。乌鲁木齐市西大桥附近一个社区负责人告诉记者:“社区工作十分繁杂,又有很重的维稳任务,虽然今年上面给下拨经费建了老年活动中心,可我们实在没有那么多人力、精力去组织老年精神文化活动。

  当然,也有个别社区的老年活动较为丰富。位于乌鲁木齐市友好南路的明园有色社区就是一例。该社区的老年活动中心经常组织各类活动,如秦腔、绘画、书法、舞蹈,有些是社区牵头,有些是老人自发组织,社区提供场地,“从周一到周五,几乎每天都有老年人活动。”有色社区党委书记吴荣强说。

  有色社区老年人活动丰富,跟其单位型社区的性质是分不开的。很多社区居民原来都在一个单位,大家彼此熟悉,搞起活动来比较方便。比如社区的舞蹈队,既在单位的退管委活动,也在社区组织活动。

  自治区老龄委宣教处处长李建荣说,在城市,行政、事业、国有大型企业等单位的老干处、退管处,以及以这些单位为依托的社区组织的老年人精神文化活动较多。但也有其局限性,一是数量少,二是其活动多限于本单位的离退休职工,同社区里的其他老人往往很难参与。

  老年大学“爆棚”资源分布不均

  “我在老年大学已经呆了七八年,我们班里还有80岁的学生,如果身体状况可以,我也想在这里学到80岁。”10月10日,新疆老年大学的学生刘照莲对记者说。

  刘照莲今年60岁,2007年来到新疆老年大学,就喜欢上这里。今年,她报了钢琴、舞蹈、声乐、芭蕾形体等好几门课程,几乎每天都要到老年大学上课,还担任了其中两个班的班长。对她而言,在老年大学能说、能跳、能唱,还能结交很多朋友,感到精神愉悦。

  学习费用低也是老年大学吸引老年人的一个重要原因。以书法初级班为例,一个学期4个月,共上16次课,总共费用才60元。最贵的钢琴班,一个学期也才400

  元。刘照莲报的几门课程,一学期总费用才580元。

  不过,有些老人就没有刘照莲这么幸运,新疆老年大学办公室主任周瑾告诉记者,新疆老年大学目前开办200多个班次,涉及书法、绘画、舞蹈、计算机等十几大类课程,招收学员5000余人次。随着老年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近年来到新疆老年大学报名的老人越来越多,招生人数较刚成立时翻了十几倍,报了名上不了的情况也不时出现。

  “有的老人在这里学习书法,初级班、高级班、研修班都学完了,就回过头从初级班开始再学一遍。”周瑾说,有的老人特别喜欢老年大学的氛围,在老年大学呆了十几年也不愿意毕业。

  “我们不愁生源,不愁老师,就愁场地。”周瑾说,新疆老年大学1986年成立,至今都没有固定的教学场地,一直靠租。28年来,该大学前后搬了十几次。由于场地有限,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和招生规模,一些报名较晚的老人不得不被拒之门外。为此,也打报告、呼吁了很多次,但问题至今未得到解决。

  老年大学的火爆,背后凸显的是老年精神需求的“饥渴”,是老年人无处安放的孤寂心。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杨富强认为,随着独生子女养老问题的出现及城乡二元结构的打破,不论是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的老人,还是随子女入城的农村老人,以及农村留守老人,在物质需求基本满足后,在精神层面的空白点越来越多,亟须关注。

  据了解,2010年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国家、自治区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发展老龄事业。目前,全区老年活动场所已达1万多个,各级各类老年大学700多所,在校学员5万余人。但老年教育区域发展并不均衡,有些地方办得红红火火,有些地方却没有老年大学。

  “老年大学主管机构不统一,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师资力量薄弱,没有规范的教材和管理体系,这些都是我区老年教育面临的问题。”李建荣说。

  丰富老年生活社区是关键

  “一个忽视老年人的社会,是一个不成熟不健康的社会。”杨富强说,对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忽视会带来三方面的影响,一是老人孤单、寂寥地度过晚年时光;二是老人容易被保健品忽悠,等发现上当受骗,又会给老人极大的精神挫败感;三是老人容易被一些非法宗教或传教组织吸引。

  杨富强认为,要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社区的作用很关键。以“四知四清四掌握”为基础,社区完全可以组织开展一些老年活动,“比如召集一些老年人,在小区草坪上开展一些健康方面的知识讲座,很简单,也很容易操作。

  杨富强说,很多社区认为组织老年人活动很麻烦,要承担的责任多、占用工作时间。其实不然,社区只要牵好头,把老人组织起来,其余的很多事情都可以交给老人自我管理。“关键是社区要转变理念,愿意花心思为老年人服务。

  杨富强建议,政府要加大投入,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组织参与,为老年人提供丰富周到的精神服务。

  李建荣认为,目前,社会为老年人提供的精神文化产品,如歌曲、老年人读物、影视作品、文艺节目等,一是供给不足,二是叫好不叫座,不能满足需求。因此,要结合老年需求,提供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

  近年来,随着政府投入的加大,老年活动场地紧张的问题在逐步缓解。以乌鲁木齐市为例,自2012年将社区老年活动中心条件改善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两年共投入福彩公益金3200万元。截至去年年底,建成并向老年人开放使用200多个社区老年活动中心,方便社区组织开展各种老年文体活动。

  硬件解决了,组织、管理、服务等软件却不能完全同步。如今,一些社区的老年活动中心要么成为摆设,很少利用;要么成为棋牌室,老人们在这里不过是打打牌、下下棋。“其实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远不止这些,对老人的照顾也不仅是吃饱穿暖、打扫卫生这么简单。”新疆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新疆众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曹玲说。

  曹玲建议,社区可与社会工作组织合作,用专业的社工人员和工作方法,开展问卷调查,根据不同老人的精神需求,对其进行分组,设计不同的活动方案,解决不同的心理问题和精神需求,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很多老人干了一辈子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身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一笔财富。”曹玲认为,关注和关爱老年人,不光要做到老有所养,更要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在社区可以组织一些老年和儿童共同参与的活动,一方面把老人积累的学识以一种可接受的方式传授给孩子,另一方面也培养孩子敬老爱老的意识和氛围。

  “每个人都会老,关注今天的老年人,就是关注明天的我们。”杨富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