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经验看中国供给侧改革:五大政策工具平稳助力

08.04.2016  12:50

  随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写入“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发展主线,在当前需求侧刺激乏力、有效供给不足的形势下,“供给侧改革”如何推进备受关注。

  事实上,在上世纪80至90年代,许多经济体曾尝试以供给侧改革摆脱危机或经济滞涨,通过分析成败原因、总结国际经验,或许能从另一个角度为中国的供给侧改革提供借鉴。

  五大政策工具助力供给侧改革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围绕解决重点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毫无疑问,推动简政放权、释放创新潜能、进一步“去产能”、推进国企改革等措施正成为供给侧改革“工具箱”中的重要工具。波士顿咨询公司(BCG)最新报告也指出:从国际改革经验和效果来看,判断供给侧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包括是否在短期内实现经济回暖、是否在长期实现可持续发展。其中,长期的视角更为重要。而判断供给侧改革是否健康和可持续,则要看增长是否以市场为主导,是否为创新驱动。

  通过对各国改革经验的研究,BCG报告显示,供给侧改革主要有五大政策工具。即:减少行政干预,建立市场主导、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减税减负,降低企业综合成本,为再投资和创新创造条件;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为经济的转型升级和持续创新储备人才;控制货币供给,稳定物价,为改革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打破金融约束,提升融资可得性,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

  “通过对美国、德国的成功案例以及阿根廷、日本的失败案例的分析,我们认为中国政府在五大政策工具方面都有很大空间,尤其是应注意第二、第三大工具即减税减负和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的应用。在第一、第四、第五工具方面,目前已有政策陆续出台。” BCG全球合伙人、中国金融业智库负责人何大勇表示。

  以美国和日本为例,美国里根供给侧改革主要包含减少政府干预、通过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再投资和创新、保持货币稳定供给等措施,同时通过直接融资体系为孵化互联网、生物科技等新兴产业铺平道路;日本则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改革缺乏全局性和系统性,以及盲目实行金融自由化等原因而导致了供给侧改革的失败。

  “去产能”需妥善应对坏账处置和员工安置问题

  “去产能”是2016年五大改革任务的第一步,也是“供给侧改革”的焦点问题。业界认为,只有真正淘汰落后产能,才有可能最大限度的释放资源,创造新的优质有效供给。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去产能”主要涉及资本和劳动力两大要素,结合当前我国市场实际,与之相对应的是商业银行的坏账处置问题和员工安置及再就业的问题。

  BCG报告指出,结合亚洲金融危机和次贷危机的经验,需从市场主体、模式创新和政策法规三个方面来审视坏账处置问题。

  一是市场主体方面,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挥能动性,坚决压缩给“僵尸企业”的信贷,主动披露和消化风险,发展投行能力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承债式收购。同时,为资产管理公司提供政策优惠和支持,并且针对难点地区和行业,探索进一步放开不良资产市场,以PPP模式撬动私营部门资金,充分发挥专业化机构的专业专长;二是模式创新方面,落实不良资产证券化,并探索由银行主动发起设立内部风险隔离的“坏银行”子公司,提升坏账处置的效率;三是政策法规方面,进一步完善金融业预警和危机准备制度,加强金融救援制度的立法,健全银行破产制度,优化企业破产制度和执行程序,有望为中国处置金融风险构建坚实的制度基础。

  何大勇表示,随着“去产能”的深化,未来三年银行体系内潜在不良资产可达9-11万亿元人民币,但是银行业整体上有能力和资本积累应对坏账,不必过度恐慌。不过,金融体系仍应做好严密监控和充分准备,谨慎预防局部风险。

  而针对员工安置和再就业问题的处理建议,报告指出,从国际经验来看,能够兼顾短期社会稳定和长期经济转型的举措是最佳的员工安置方式。报告提出了五条具体建议:一是鼓励企业帮助员工培训再就业;二是创造公共服务岗位分流员工;三是给予员工必要的退养和离职保障;四是中长期来看,鼓励企业通过业务转型升级带动岗位升级;五是要注意对公众的正确引导和执行过程的公平透明。在配套措施方面,政府还应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和制度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