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加强生态友城合作 列入双方未来环境合作重点战略
中国-东盟生态友好城市发展伙伴关系研讨会日前在北京举行,与会代表就生态友好城市建设领域的经验及未来合作进行了对话与交流,并共同发表了《建立中国-东盟生态友好城市伙伴关系的建议》。
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的彭宾处长表示,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全球热点问题,涉及全球、地区、国家及地方多个层面问题。“一带一路”合作在满足沿线国家大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同时,也将帮助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据了解,生态友好城市合作将被列入双方未来的环境合作重点战略,双方还有望建立生态友好城市联盟,以推动此领域的交流合作。
城市创造了全球80%的GDP与全球50%的垃圾,全球75%的自然资源消耗在城市。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项目官员融融看来,亚太地区城市化进程正在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导致的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城市既是问题的制造者,也将是问题的解决者,通过提高资源与能源效率,城市将为全球可持续目标的实现做出巨大贡献。
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城市化人口已经超过总人口的54%,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实现全球减贫目标方面,有3/4由中国实现。而城市化进程与减贫密不可分。
但是,在清华-布鲁金斯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教授齐晔看来,在城市化进程中,中国正面临着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城市贫困人口与“城中村”,以及碳排放加剧的问题。对于城市发展过快面临的问题,中国正在通过区域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农村建设等加以解决。在此基础上,还应建立城市间交流合作的平台,分享不同的发展经验与案例,进行知识与技术的分享与转让。
对于生态友好城市的建设,相关专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美国经济学家、著名可持续发展领域专家伍德罗·克拉克教授表示,应建立智慧型绿色城市,注重在城市发展中更多地采用新能源技术,并采用先进的绿色金融模式。“绿色发展的概念应从城市建立的第一天开始就融入城市建设的各个进程。”他说。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马克平研究员则认为,城市公园对城市生态系统的保护十分重要,世界很多著名城市都用城市公园的方式保护和建立了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态系统。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欧阳志云研究员介绍了以生态社区为载体,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方法和案例,并指出,应以生态社区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先方向和基本单位,推动制定生态社区设计管理和平台技术标准,开展社区资源利用和碳排放监测。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杨锐教授指出,生态城市发展不应只强调生态技术,而应综合考虑产业、人口及其他城市要素综合发展,提高生态技术的投资回报率以及技术本地化应用水平,才能避免一窝蜂、烂尾工程等现象。他还表示,应建立一个恰当的城市指标体系,从道、德、理、术、用、制、象、意8个方面系统构建中国生态城市建设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