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让农企春明景和

25.12.2014  13:57

  和田日报记者 牟林
  
  临近年底,在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以东10余公里,国道315线以北,正在建设的2万亩特色高效玫瑰种植基地的整体框架已基本完成,于田瑰觅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牌子悬挂在基地大门,而这里,也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玫瑰花原料连片种植基地。
  
  于田县另一个特色产业——红柳大芸,采取“公司+科研+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和田天力沙生药物公司等一批专业从事大芸加工和产业化的企业的带动,不仅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支柱产业,更成为实现富余劳动力转移,带动农民增收的富民产业。“公司+科研+基地+农户”实现的是经济发展、产业增效、企业创收、农民增收的“四赢”。
  
  作为于田玫瑰花产业开发的龙头企业之一,于田瑰觅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11月,注册资本7000万元,主要以玫瑰花种植和开发研制玫瑰花系列的化妆品、食品、饮料为重点,目前已分别投入5268万元和2300万元,用于建设特色高效玫瑰花种植基地及万吨玫瑰鲜花综合开发生产线,其中计划总投资6500万元的2万亩特色高效玫瑰种植基地,建成后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玫瑰花原料连片种植基地。此外该公司还在乌鲁木齐建成疆内首个玫瑰花专业研发实验室,投入340余万元开展了玫瑰花原料种植基地有机认证及玫瑰花产品QS认证工作。
  
  据了解,自特色高效玫瑰种植项目实施以来,累计已带动转移劳动力2万余人次,帮助农民增收500多万元。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年产值将达到5亿元,可为于田县提供近1000个稳定就业岗位,年使用季节性用工(临时工)8—10万个,仅此一项可促进当地农民增收3000万元以上。
  
  与新引进的公司的大规模发力相比,本土慢慢成长的企业在做大做强产业上也毫不逊色。2002年7月以注册1000万元落户于田的和田天力沙生药物公司,就通过采用“企业+科研院所+基地+农民合作社+农户”生产经营模式,连年实现企业与农户双赢。2006年至2013年以来,20余万于田农民通过企业示范、带动,连年实现红柳大芸产业人均增收60元佳绩。同时,企业也得到逐步发展壮大,仅2013年,企业红柳大芸销售收入就达2270万元,利润904万元,上交税金273万元。企业与农户的双赢还表现在企业培训的辐射带动作用上,该公司通过集产学研为一体的2000亩红柳大芸基地、面向农民群众开展免费技能培训及实际操作技术服务等方式,吸引本地广大农民参与、开发大芸产业。截至目前,已免费培训农民骨干技术人才2500多人、免费向26750名贫困农民传授了大芸种植管理技术、辐射带动了7000多户农民走上了红柳大芸淘金之路;与企业合作、签订订单的本地农民已有1182户,近年来,已实现年均生产大芸原材料3442吨、创收2800多万元的好成绩。而于田县人工红柳种植面积也达到15.5万亩,接种大芸13万亩,年产大芸10400吨,产值达8840万元,实现人均增收275元。依托本地优势资源的特色产业,在企业带动下,已逐渐形成规模,并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新型产业。
  
  编后:立足本地优势农产品的特色农业产业,通过“公司+科研+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在专业化的企业带动下,不仅实现了规模化发展,更通过示范、引领,提高了农民的技术水平,转变了农民的观念,让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传统的农作物种植转向经济型作物种植,而特色农业产业的不断壮大,又让农民有了更多的增收渠道,为本地农民铺就了一条致富路,真正实现了经济发展、产业增效、企业创收、农民增收的“四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