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60年】哈密地区:民生改善铺就幸福之路
农牧民学抖空竹。
新疆日报讯(记者杨杰 蔡增乐 李华摄摄影报道)盛夏七月,哈密瓜熟了,巴里坤草原沸腾了。一张张笑脸在城市农村、草原牧场荡漾,哈密人醉在甜蜜之中。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年之际,一个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美好哈密正款款走进世人的视野。
阔步走在小康社会大道上
7月21日,来到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山南火石泉开发区,漫步宽阔的林荫大道,徜徉百米葡萄观光长廊,流连那一排排设计新颖的波浪形琉璃瓦顶院墙和独具特色的民宅,一边听开发区干部讲火石泉的历史,让人感觉恍若隔世。
这里曾是“穷荒绝漠鸟不飞,万碛千山梦犹懒”的戈壁荒滩,20年前,巴里坤大河乡40余户贫困户搬迁到这里,安营扎寨,开始了艰苦创业的历程。
在王艳春家300多平方米的大院里,葡萄成荫,两排砖房,室内装修“阔气”,空调让人感到阵阵清爽。王艳春说,她是1992年从巴里坤大河乡举家搬到这里来的。当时这里是茫茫戈壁,住的羊圈和地窝子,没水喝,用四轮车拉水。现在,政府花上百万建成了村小学,又建起了文化室、党员电教中心,定期组织大家学科学技术、学习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周末举办舞会、卡拉ok比赛,每年举办一次村民运动会,村民自编自演各类健康向上的文艺节目累计达100多个。
火石泉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渠道防渗化、村间道路硬化、庭院花园化等“四化”,并建有1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和十万只羊、一万头牛养殖育肥基地各1个,年产优质葡萄近2000吨、大枣150吨,牲畜出栏18.8万头(只),其中猪10万头,牛0.8万头,羊8万只(交易出栏)。现已成立普升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和众鑫葡萄种植合作社,均为地区AAA级合作社。2014年,人均收入达到3.5万元,2015年2月被命名为国家级文明村。
现在,火石泉的180户现代农民正昂首阔步走在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上。
66岁的哈萨克族老人扎坎·艾买提在伊吾县城生活大半辈子,他迷恋着自己的家乡,退休后不愿搬到别的更大的城市去。“你看这城市,环境多优美,社会多和谐,我只想在这里安度晚年。”7月27日,老人领着记者在县城的大街小巷溜达,一边聊着沧海桑田的变化,一边介绍这里的人文历史,一种自豪感从他心中涌现出来。
十年前,凡是来到伊吾的人,对伊吾县城面貌的描述就只有一句话:一条马路一盏灯,一个馕饼滚出城,有山无树、有水无鱼。“伊吾”几乎成为了“贫穷、落后”的代名词。
如今,伊吾县城的楼更多了,草更绿了,花更艳了,生活环境更好了……被过往宾朋誉为:“城在山中、房在林中、林在水中、人在画中”的田园彩城。
目前,伊吾县城建成区面积由原来的不足0.6平方公里增至现在的1.8平方公里,县城“四横五纵”的道路框架已形成,道路全长由原来的不足3公里增至现在的13.5公里,道路景观亮化率达到了100%,绿化面积由原来的不足10万平方米增至现在的228.92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52%,并建成334亩的特色冷水鱼养殖水域。特别是住房方面,建成区共有住宅楼48栋,1500余套住房,人均成套住房面积达到了32平方米,率先在全疆实现了县城无平房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