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永驻民族情--记自治区民族团结模范个人刘期国
天山网讯(记者马钧禹报道)他,经常深入少数民族家庭、地方民族村、牧民畜牧点走访慰问。
他,与民族群众攀“穷亲”、拉家常,加大对民族群众的帮扶力度。
他就是刘期国,二师三十三团党委书记、政委。多年来,刘期国凭着对民族团结工作的热情、为各族群众办实事的工作态度和扎实的工作作风,成为了一名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民族团结模范干部。
用真心,衷情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不是哪一个人的事情,只有全社会各界人士认识到了其重要性,才能有我们生活的安定环境。”5月14日,在三十三团党委专题民族团结工作会上,刘期国说。
在每年的党委专题民族团结工作会上,刘期国都会根据新形势,讲解健全和完善兵地共建发展规划、区域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的计划和措施,使民族团结工作由抽象变为具体。
“在新疆、兵团,不懂民族宗教政策,不善沟通民族感情,工作再努力也是事倍功半。”刘期国把学习民族宗教政策作为党员干部必修课之一,组织党员干部学习民族宗教政策;积极与尉犁县沟通协调,建立兵地干部交流机制,选派干部到地方挂职锻炼,培养了一批懂政策、知法律、能办事、善沟通的优秀干部。
知团结更要促团结。刘期国非常重视对民族群众的帮扶工作,常常带领统战、民政等部门的工作人员深入基层、民族群众家中调查研究,与民族群众攀“穷亲”、拉家常,加大对民族群众的帮扶力度。
2013年,在一次走访过程中,刘期国得知,与团场相邻的尉犁县兴地山牧业队牧民每天都要奔波8公里山路去取山泉水饮用。他立即召集党委一班人进行研究,决定由团场出资20万元为农牧民铺设防渗人饮水工程。几个月后,牧业队牧民在村口喝上了甘甜的山泉水。
走进群众,才能开展好工作。刘期国非常重视基层单位的民族团结工作,经常参加基层单位的民族团结座谈会,与基层职工群众和农牧民共话民族团结和谐共融大计;每年与基层单位签订民族宗教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
多年来,在刘期国的积极倡导下,三十三团与尉犁县多个乡、镇、村结为共建单位,他还经常深入少数民族家庭、地方民族村、牧民畜牧点走访慰问,嘘寒问暖。
动真情,时刻心系民族群众冷暖在民族团结工作中,刘期国总是把情感交融放在第一位。他多年与二连3户少数民族职工家庭结扶贫对子,每年出资2000元以上,帮助少数民族职工改善生活条件,购置生产资料,把实实在在的温暖送到少数民族群众的心坎上。
在每年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中,刘期国都会来到距团场近80公里的尉犁县兴地山牧业队,对多户维吾尔族牧民进行走访慰问,为他们送去生活必需品和医药用品。在他的建议下,团场每年留下2万亩棉田不冬耕,作为团场周边的尉犁县各乡、村牧民的冬季“牧场”
2012年古尔邦节期间,他将价值1.84万元的节日慰问品送到农牧民手中,和他们一起欢度佳节。在他的安排下,团场组建了兵地共建医疗小分队,从2014年开始,每年为尉犁县周边乡村的农牧民免费体检两次,并赠送家庭常备医药用品。
2014年,三十三团举办首届“乌鲁克杯”广场文化艺术节,刘期国专门邀请尉犁县古勒巴格乡党委和部分农牧民共聚一堂,为全团职工群众奉献了一场文化盛宴。
干实事,把温暖送到民族群众心坎上“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兵团屯垦戍边伟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坚决拥护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稳疆治疆方略,是一名团场领导干部沉甸甸的责任。”刘期国说。
在促进产业融合、推动区域经济共同发展中,三十三团每周三举办的大巴扎,吸引周边乡镇的余户商户参与,促进了区域商贸流通,为民族团结互利共赢创造了良好条件。
刘期国把民族团结工作抓得有声有色。在结对援助二师二二三团时,他带领团党委成员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援助方案:拿出200万元用于二二三团民生建设;每年团场生产的皮棉出售后,按每吨600元对二二三团进行补贴。他坚持民族团结教育从娃娃抓起,并亲自为团场两所中小学师生宣讲《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民族团结高于天》的专题课。在每年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中,他要求各单位必须为民族职工群众办1件至3件好事、实事,并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维吾尔族青年吾守江·索皮5年前中专毕业后,成为了三十三团二连的职工,他是刘期国的帮扶对象。因为妻子体弱多病,加之自己对团场植棉技术不熟悉,吾守江·索皮家曾经是二连最贫困的家庭。在刘期国的鼓励下,吾守江·索皮处处留心学习植棉技术,科学种田,一家人终于不再靠低保生活了。
2015年1月,尉犁县连降几场大雪,造成古勒巴格乡牧民牲畜饲草短缺,刘期国得知情况后,立刻召开专题会议,向团场附近牧业点运送32吨棉壳,帮助受灾的32户牧民的9600只羊渡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