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一家亲】民族团结大院营造和谐社区环境

04.01.2017  12:33
    【民族团结一家亲】民族团结大院营造和谐社区环境     ――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增强各族群众归属感和认同感,打造特色品牌         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以“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为重要载体,在全区广泛启动了民族团结大院创建活动,目前已新创建民族团结大院55个,去年6月已创建成功53个。

    1月3日,记者从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区委宣传部获悉,按照《沙依巴克区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实施方案》,在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大院创建活动中,沙区将着重在184个社区和一个村增强各族群众所居住大院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以住在民族团结大院为自豪,以为大院做贡献为己任,共同打造民族团结大院特色品牌。

    最大的民族团结大院是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平顶山社区的新南街大院,居住着维吾尔族、汉族、回族、蒙古族、俄罗斯族、柯尔克孜族等12个民族,居民有1177户4544人,流动人口占总人口的71%。

    居民们都说,这大院里日子虽然平凡,但邻里间的感情却是朴实真挚的,就像太阳一样暖暖地照在每个人的心里。

    胡恒丽是租住在新南街大院的一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于乌市第88中学。

    去年1月,胡恒丽反复出现牙龈出血、浑身乏力、头晕等症状,后经医院检查诊断为白血病,骨髓配对移植需要60万元,这让从事保洁员工作的父母痛不欲生。

    50元、100元……无论是认识的,不认识的,路过的,还是特意来捐款的,大家只留下一句话:“治好娃娃的病比啥都重要!

    现实中,像这样的民族团结大院在沙区有很多,像这样各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故事也有许多。

    沙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群说,民族团结大院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营造各民族和谐共处的良好社区环境,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平台和条件。

     故事1

    40年,搬了三次家还是邻居

沙依巴克区经一路社区41号大院,91岁的古丽波斯坦·吾买尔和77岁的熊荣芳在聊天。(沙依巴克区宣传部供图)

    在乌鲁木齐市沙区经一路社区41号大院有这样两家人。今年是91岁的古丽波斯坦·吾买尔和77岁的熊荣芳做邻居的40个年头,其间搬了三次家,但两家人始终住在一个院子里。

    1月3日,古丽波斯坦·吾买尔听说,熊荣芳生病了,她让小儿子热夏提·苏帕洪去看望。儿子临出门时她还交代:“拍两张照片,我想她了,看一眼。

    自接到热夏提·苏帕洪的电话后,熊荣芳坐在床上一直看着门。看到他进来,一把拉住了热夏提·苏帕洪的手说:“儿子来看我了。

    “阿帕(妈妈),让我带来了你爱吃的糕点,希望您吃了快点好起来。”热夏提·苏帕洪说。

    为了让两位老人看到彼此,热夏提·苏帕洪现场与正在照顾母亲的姐姐古枣热·苏帕洪视频起来。

    “你气色还不错”“一定要按时吃药”……俩人相互叮嘱着。“等你好了,来我家,我给你做揪片子。”四目相视,满脸都是快乐的褶子。

    原来,古丽波斯坦·吾买尔的丈夫和熊荣芳夫妻以前是老同事。因为古丽波斯坦·吾买尔没有工作,就主动承担起照顾两家娃娃的工作。

    “跟姊妹一样,互相照顾!”熊荣芳说,两家人都有彼此家里的钥匙,自己和丈夫一忙,两个女儿都放在姐姐家,吃住都在一起。

    住久了,就成了亲人。古丽波斯坦·吾买尔说,先后搬了三次家,但两家人至今仍住在一个小区,“舍不得这个亲戚!

    古丽波斯坦·吾买尔的二女儿古枣热·苏帕洪说,熊荣芳有两个女儿,大妹妹曲杰比自己小一轮,小时候,她经常帮妹妹洗衣服,现在每逢过年过节总会一起聚餐。“父母辈是朋友,我们这一辈接力,下一代自然也会传下去。”42岁的曲杰说,自己的孩子只要有时间就往古枣热·苏帕洪家跑,嘴上喊着“阿帕”,亲着呢。

    在这个大院里,居住着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120户居民。尽管生活习惯不同、语言不同,但多年来大家团结互助,和睦相处。

   故事2

    7年,天天敲门问候盲人邻居

    1月3日,在金玉英(中)家中,邻居高秀珍(左)来看望她,聊天时,金玉英老人禁不住流下眼泪,她说:“眼睛看不到,有这么多人关心帮助自己,心里暖着呢。

    每天问候一句“在家不?”普通人听来也许稀松平常,但对盲人金玉英而言,每天邻居敲门的一句问候,让她很感动。“昨天吃了饺子,今天换个口味,吃米饭菜。”1月3日,提了一壶水,住在阳光雅润苑7号楼5单元104室的高秀珍来与盲人邻居金玉英商量午饭。

    金玉英家里围坐着好几个邻居,有的帮着收拾房子,有的张罗着给她梳头发。

    68岁的金玉英说:“虽然眼睛看不到,但心里暖着呢。

    金玉英和丈夫无儿无女,年幼时都因患病不幸致盲,没有劳动能力,仅靠低保生活。

    2010年3月,两人搬至沙区红庙子片区管委会福地社区居住后,成了社区重点帮扶对象。7年来,住在一个楼里的邻居开始自发照顾金玉英的日常生活,每天都会来敲门问候。

    “最多的时候家里来了十几个人,今天还算少的。如果白天不来,晚上也会来跟她聊天。”住在1单元202室的55岁吐尔逊娜依说,在这些人当中,她最年轻,负责跑腿买菜;69岁的吴克友力气大,负责维修;高秀珍手艺不错,主要负责做饭。

    高秀珍比金玉英略年长些,被金玉英叫“嫂子”。她说,自己的接听键就是高秀珍的电话。

    有一次,高秀珍打电话金玉英一直不接,窗户上喊也没人应答。几个邻居找来凳子,翻进去一看,手机放在桌子上,金玉英不在,后来得知是被另一个邻居请到家里吃饭了。

    在金玉英的邻居中,年纪最大的70岁,年纪小的也已55岁,如今大家汇聚在一起做着力所能及的事。

    “今天天气好,走,晒会儿太阳去。”高秀珍拉着金玉英的手来到大院。

    “老伴三个月前去世了,现在有这么多邻居关心我,心里暖暖的。”金玉英流着泪说。

   【记者手记】

    大院里有温暖

    居家过日子,常常听到一句互勉的话:远亲不如近邻。说的就是邻居之间的重要性。

    搬了三次家,一直想着邻居;金玉英的邻居每天敲门只为听一句应答声。看到她们像亲人一样在心里一直惦记着彼此,见面后满脸洋溢着简单而幸福的笑容,让记者觉得“亲人”的含义不只是有血缘关系,更多的时候,那些近在咫尺,在你心里温暖着、感动着的情谊要远远胜过遥远的亲人所给予你的。正如老百姓常说的相亲相爱,犹如茶和盐巴,谁都离不开谁。

    民族团结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头顶同一片天空,脚踏同一方土地,各族干部群众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

截至10月底新疆市场主体达223.6万户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任华、通讯员赵婷从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截至10月底,新疆登记在册市场主体223.中国新疆网
10月疆电外送新能源电量占比超三成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陈蔷薇从新疆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获悉:10月,我区疆电外送电量为76.中国新疆网
穿梭在墩吾斯塘村的“最美逆行者”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韩沁言   卡点值中国新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