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医夏忠惠:民族村里的汉族“女儿”

30.06.2016  01:17
  盛夏时节,有着“油菜之乡”美誉的新疆拜城县油菜丰收在望,本应是病人最少的季节,但在赛布墩村“医院”内,夏忠惠却未停下忙碌的身影。

  “医院”即赛布墩村卫生室,虽然仅有70平方米,但远近村民都习惯称它为“医院”。走进室内,略显瘦小的夏忠惠正用带有川音的维吾尔语,不停地向病人嘱咐着用药剂量。

  治疗室内,邻村骑车摔伤的莫达来甫·阿木提正在等待夏忠惠医生给他输液,“我的亲友都说有病一定要去医院找夏医生”。夏忠惠听后笑着说:“我不过是一个乡村医生,哪有大医院医生的本事。赛布墩村养育了我,乡亲们的信任是我的福分。

  夏忠惠所在的赛布墩村距离拜城县10公里左右,村里1300多人几乎全是维吾尔族。初到赛布墩村时,无法和村民沟通,令还是孩子的夏忠惠寸步难行。

  1964年12月,年仅13岁的夏忠惠,从四川老家孤身一人来到拜城县康其乡赛布墩村。腊月的拜城早已天寒地冻,1件单衣,1间简陋破旧的土房子,是她拥有的一切。村民吾斯满·依不拉音看到瑟瑟发抖的夏忠惠,毅然将这个可怜的汉族小女孩领到家中,把家里仅有的一个干馕分了一半给她,并给了她件“白天当衣,晚上当被”的羊皮袄。

  此后,夏忠惠便吃起了百家饭,穿起了百家衣,在村民们的关心照顾下成长。1971年,通过自己的努力,她在赛布墩村当起了赤脚医生。45年来,这位在拜城县远近闻名的女村医累计诊治病人50多万人次,将自己的青春和爱撒在了这片土地上。

  “阿布拉江患有骨结核;吾斯满老人患有肺气肿、高血压;托乎提·尼亚孜妻子患有头痛病……”夏忠惠对赛布墩村里患病人群了如指掌。赛布墩村民居住比较分散,经常是一天转下来就要走二三十公里的路。不论在家里还是地头,只要听到呼唤夏医生,她蹬上自行车就会在第一时间赶到。

  夏忠惠侍候身患痢疾的迪丽亚尔·吐尔洪老大娘,天天为她擦澡洗衣,不见厌烦;不顾一切,为依迪力斯·买买提做人工呼吸,抢救病人;受家长嘱托,接收从大医院推出来的脑膜炎患者吐逊古丽·库尔班,精心治疗,病人奇迹般痊愈,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今年4月,阿曼古丽·吐尼亚孜电话里哭着请夏忠惠医生帮忙,原来阿曼古丽两岁半的女儿全身三分之二被开水烫伤。得知情况后,夏忠惠立即上门为孩子查看病情。“看着孩子的伤,我都快哭了。”她说。

  两个月来,夏忠惠每天前往阿曼古丽家里,为孩子换药,免费治疗。在她的悉心照顾下,孩子逐渐康复。

  “夏医生不仅技术高,责任心更强。村里有这样的好医生我们就有了依托。”村民阿吉然木·阿依拜说。

  在夏忠惠的眼里,病人再小的事情都是大事:为村民看病从不分白天黑夜,只要病人需要,她都是随叫随到;给病人配药、治疗大部分都是她自己垫资。尼牙孜汗·毛尼牙孜1600元,吐地·吾斯曼3000元,沙吾提·尼鲁克300元……一张张白条上的文字虽然简单,但却凝聚着夏忠惠对乡亲们浓浓的亲情。

  村民们说:“近10年来,夏忠惠给村民的捐款捐物和免收医药费就不下10万元。”许多人对此不理解,可夏忠惠说:“我是赛布墩的女儿,各民族乡亲们都是我的亲人。正因为他们,才有了现在的我。

  正午时分,刚给病人换完药,夏忠惠背起了那沉甸甸的药箱在乡路上渐行渐远,身后的油菜花闪烁着点点金黄。

截至10月底新疆市场主体达223.6万户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任华、通讯员赵婷从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截至10月底,新疆登记在册市场主体223.中国新疆网
10月疆电外送新能源电量占比超三成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陈蔷薇从新疆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获悉:10月,我区疆电外送电量为76.中国新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