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仑接受中央新闻采访团集体采访
自治区党委常委、乌昌党委书记、市委书记朱海仑正在介绍乌鲁木齐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记者陈星宇摄)
新疆网讯 (记者苏军亚)8月13日,自治区党委常委、乌昌党委书记、市委书记朱海仑接受了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32家中央和自治区主要媒体的集体采访。
朱海仑介绍了记者们普遍关心的自治区成立60年来,特别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乌鲁木齐经济社会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大气污染治理、改善民生等方面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朱海仑指出,自治区成立6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下,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自治区党委坚强领导下,全市各族人民艰苦奋斗下,乌鲁木齐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市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提升,建成区面积由8平方公里扩大到400多平方公里,人口由刚过10万发展到500万,各类学校增长了13倍,医疗机构增长了22倍,水电气、广播电视、公交、路网、蔬菜直销点覆盖全市。特别是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乌鲁木齐市经济指标保持持续高速增长,基层基础空前加强,通过“煤改气”工程彻底改变了冬季大气污染状况,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实现大跨越,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实施棚户区改造改善了50多万群众的住房条件,冬季道路清雪做到“即下即清、雪停路净”, 建成覆盖全市的527个社区蔬菜直销点,高新区、经开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分别与新市区、头屯河区实行“区政合一”,创造性开展“群众满意好班子”创建活动,走在了全疆全国前列。
在谈到乌鲁木齐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核心地位时,朱海仑表示,乌鲁木齐市按照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和自治区党委的安排部署,坚持实施新型工业化、服务业现代化、城市国际化、城乡一体化“四大战略”,打造现代化国际城市;抓住“一带一路”重大历史机遇,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交通枢纽、商贸物流、金融、文化科教、医疗康复“五大中心”;做大做强甘泉堡开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经开区(头屯河区)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区(新市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会展片区现代服务业基地、南山旅游产业基地和城南经贸合作基地“六大产业基地”;积极构建会展片区、高铁片区、空港片区、白鸟湖新区、高新区北区和古牧地、米东区化工园、城南经贸合作区“七大城市组团”。坚持不懈打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公平正义的法制环境、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
就记者们关心的大气污染治理问题,朱海仑重点做了介绍。2010年在中央和自治区的支持下,我市将大气污染治理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综合实施“治、气、搬、停、限、控”六大措施,提出“八个一律”的治污铁律,先后实施了“煤改气”、电厂关停治理、重点企业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综合治理、机动车尾气和扬尘污染防治等110个大气污染治理项目,特别是2012、2013年,共筹措258亿元,重点实施了“煤改气”工程,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拆除燃煤锅炉 1 .7万台,安装燃气锅炉960台、1.8万蒸吨,中心城区实现了清洁能源供热全覆盖,乌鲁木齐市成为全国首个气化城市,累计减少燃煤消耗1200万吨,减排烟尘、氮氧化物、二氧化硫23万吨。同时大力推进园林绿化工作,种植乔灌木7万余株,新增绿地26.4万亩。通过一系列举措,乌鲁木齐市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在全国74个重点监控城市中由倒数第一上升到排名中上游。在统计局所做的大气污染治理群众满意率调查中,获得了96.9%的满意率。
就维护稳定、改善民生工作,朱海仑介绍,近年来,乌鲁木齐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关于维护稳定的一系列部署要求,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和着眼点、着力点,强化严打严防,加强基层组织、维稳力量、群众工作“三个基础”,建立市、区(县)、管委会(街办)、社区四级应急处置指挥体系,实现了全市社会形势稳定可控、向上向好;2010年以来,连续6年开展“民生改善年”活动,每年抓好100件以上的改善民生实事,市、区(县)两级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占到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0%以上,解决了一大批涉及各族群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宜居宜业三大方面的问题。
朱海仑表示,今后乌鲁木齐市将以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导,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地缘优势、资源优势以及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十几亿人口市场的优势,加强社会稳定,加快经济发展。我们有信心,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的努力奋斗下,一定能把乌鲁木齐建设得更加美好。中宣部新闻局副局长张强以及中宣部新闻局应急新闻处、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相关领导,市委常委、秘书长袁宝新参加集体采访活动。集体采访活动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魏毅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