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园育苗,新疆荒漠化治理方案用到了咸海
天山网讯(记者赵梅报道)近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举办的“咸海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国际研讨会”上了解到,为助力咸海的生态修复,新疆科研人员在咸海周边建起30亩的盐生植物种质资源圃,并引进20余种耐盐植物。该基地将为咸海干涸湖盆构建“绿色屏障”提供苗木和种植技术保障。
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在咸海附近进行生态调研。
咸海曾经是世界上第四大湖泊,亚洲第二大内陆咸水湖。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现在咸海水域面积仅剩下1960年的10%,干涸湖底每年会产生4000万至1.5亿吨的盐尘,严重影响中亚区域的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咸海是“一带一路”沿线生态屏障的重要节点,其生态治理受到联合国及沿线国家的高度关注。
“新疆在农业高效节水、生态修复、荒漠化防治等方面有着先进技术和经验,我们愿意把这些技术和经验分享给中亚国家,为咸海生态治理贡献力量。”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吉力力·阿不都外力说,通过和中亚国家科学家合作共同开展咸海干涸湖底下垫面特征、盐尘发生机理、扩散及影响、区域生态修复等方面的研究,解决中亚生态环境问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吉力力·阿不都外力介绍,该所十多个科研团队十多年来,与周边国家开展科研合作与交流,目前已在水资源综合管理、节水农业,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我们已在咸海周边开展了生态修复实验示范区、节水农业示范区,在干涸湖盆周边示范种植多种耐盐植物,在节水农业示范区试种了滴灌棉花及节水水稻等。”
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科研团队和咸海国际创新中心在咸海周边的穆伊纳克建起盐生植物园区。
据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科研人员赵振勇介绍,去年,该研究团队和咸海国际创新中心在咸海周边的穆伊纳克建起盐生植物种质资源圃,分为展示区和苗木繁育区两部分,目前,示范种植的20余种耐盐植物长势良好。其中,示范种植的红叶藜、野榆钱菠菜、盐地碱蓬等耐盐植物,能降低土壤盐碱程度,还能成为牲畜饲草的盐生植物。“盐生植物园区所在地曾经是个繁荣的捕鱼港口,如今已演变为一片盐渍荒漠,希望引种的盐生植物能改善这里的环境,让这里重新充满生机。”赵振勇说。
盐生植物园区苗木长势良好。
多年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科研人员不断取得防治沙漠化新成果,如为新疆沙漠公路的修建提供科学指导,在公路两侧建成千里生态防护林,保障了沙漠腹地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还系统提出了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对策,为塔里木河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实现了全流域水资源和生态系统的统一管理等。
近年来,新疆的防治荒漠化成果正代表中国走出国门,并在非洲及其他地区获得推广和应用。(图片由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