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棉花的新卖法:供给侧改革东风下棉田变迁

02.12.2017  01:49
  新华社乌鲁木齐11月30日电   题:新疆棉花的新卖法:供给侧改革东风下棉田变迁

  新华社记者李志浩、关俏俏、胡虎虎

  从过去棉花采收后急匆匆卖给轧花厂,到如今从容等待合适的时机出售,对于新疆棉农唐彬来说,正在推进的棉花供给侧改革让他多出了两个月的销售期,而这是新疆棉花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一步。

  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优质棉花产业带,新疆出产的棉花占到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二,但与美国、澳洲的棉花相比,不论成本还是品质,新疆棉花都还有较大差距。2016年,新疆确定沙湾县等5个县市为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点,以产出中国好棉花。

  “籽棉怕潮、怕火、怕杂质,顾不上行情高低,只能赶快卖掉。”供给侧改革启动后,植棉大县沙湾县的棉农向前迈出一大步,通过参与社企联盟,将籽棉深加工成皮棉,直接对接下游的纺织企业。

  唐彬就是沙湾乃至新疆最早一批卖皮棉的棉农。11年前,不惑之年的他从打拼20多年的建筑工程行业“跳槽”来到棉田,种起了人称“白金”的棉花。从最初的200亩,到现在的2300亩,“棉田的变化太大了”。

  棉花难釆,过去全靠内地采棉大军浩浩荡荡赶来“支援”,采棉期从九月中上旬要一直持续到十月底。

  “早晨六点钟起床给拾花工做饭、送饭,晚上收工后再送到轧花厂过称交棉,每天忙到深夜一两点。”手工采棉,劳动密集,费用还高。

  2015年,沙湾棉花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唐彬今年2300亩的土地,一台采棉机不到一周就全部采完,相比人工节省了50多万元。

  农业要现代化,土地规模化至关重要。沙湾在土地整合上领先全疆。2015年,唐彬牵头成立了“高兴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了53户农民、4万多亩土地。

  “统一种植后,每公斤尿素就可以省20元,一万亩地只需要一个技术员。”合作社使棉农告别了分散经营,统一选种、采购、管理和出售,成本降低,标准也得到统一。

  走在全疆前列的沙湾县,也获得了国外专家的肯定。“去年一位澳大利亚的老农艺师来考察,对我们的种植水平很认可。”唐彬说。

  但老专家接下来的一句话却刺到了在场的每个人。

  “你们为什么要卖籽棉?”当听说唐彬要把籽棉卖给轧花厂时,老专家不禁疑惑。

  这一问,触到了中国棉花品质上不去的痛处。

  棉农直接把带籽的棉花卖给轧花厂,轧花厂脱籽加工成皮棉,售给纺织企业,这是中国棉花产业的惯例。正因为只卖籽棉,棉农重量而不重质,难以感知市场的需求。

  “不在供给侧上做出改革,市场对高品质棉纱的需求就很难传到田里。”沙湾县一家轧花厂的老板“棉痴”扈宏伟说。

  2017年,沙湾县30万亩棉田纳入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试点之中,由扈宏伟牵头成立的聚力棉花产业社企联盟承担了其中10万亩,包括高兴合作社在内的20余家合作社加入其中。

  曾多次自费到澳洲考察的扈宏伟,如今要做的是将棉花制种企业、种植合作社、农机服务合作社、轧花厂、纺织企业连接起来,打通全产业链的“奇经八脉”。

  “社企联盟就是帮助农民卖皮棉,只有需求侧对接供给侧了,才能倒逼棉农将品质提上去,好棉花就不是梦。”扈宏伟说。

  几个月前,唐彬发动合作社以530万元“砸下”一台第六代采棉机,“新机子采的棉花,质量高,市场更欢迎”。

  如今,作为新疆第一批销售皮棉的棉农,唐彬正静候出手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