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我们的六十年(新疆跨越60年)

10.09.2015  17:11

    峥嵘岁月,沧桑变化,弹指一挥间,边陲成热土。在这片美丽、富饶而神奇的土地上,各民族群众用他们的大爱与忠诚,书写着感人至深的奋斗史、团结史、心灵史

    历史在这一年翻开了新篇。

    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自此,这片神奇的土地,踏上了新的征程,47个民族携手奋进,团结和谐,他们奉献青春与热血,用大爱和忠诚书写传奇,创造了一个时代的辉煌。

    他们是天山雪松,胸怀如山样博大;他们是沙漠胡杨,困境中愈挫愈勇;他们是戈壁红柳,与大地深情相拥。

    “天山雪松”布茹玛汗·毛勒朵:

    永不挪位的界碑

    题记:挺立,用一座山的高度,守护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在寂寥的冰峰上,在皑皑的白雪里,用不离不弃的忠诚,传播春的讯息。

    这次见布茹玛汗·毛勒朵老人,是在她乌恰县城的家里。

    那张刻着岁月痕迹的古铜色的脸,那个透着憨厚、质朴给人温馨安宁的眼神,让这位72岁的柯尔克孜族大妈,平凡中透出非凡。

    老人是克州的一名护边员。放牧巡边五十余载,她刻下了数不清的“中国石”,至今仍坚持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巡边,成为帕米尔高原“永不挪位的界碑”。

    19岁那年,布茹玛汗随新婚丈夫到中吉边界线海拔4290米的冬古拉玛山口放牧巡边。

    上山第一天,第一次看到写着“中国”二字的界碑,她年轻的心激动不已。没有文化,她就在边防派出所官兵的帮助下,学会写中文和柯尔克孜文的“中国”。巡边中,她用两种文字将“中国”一笔一画刻在石头上。50多年来,“中国”,是她心中最神圣、最崇高的字眼。

    刻了多少块“中国石”,布茹玛汗已经记不清了:“这么多年,只要是走过的地方、见过的石头,我都会刻上‘中国’二字。让路过的人知道,这里是中国!

    “父亲是个孤儿,靠给巴依(富户)放牧为生。解放军来到帕米尔高原时,父亲带着我们兄妹5人,为解放军砸开大石、铺平道路。他说,是共产党让我们有了今天的日子,是解放军保卫着我们的家园。

    “我有两个梦想,一是加入中国共产党,一是让我的子孙参军当兵。2011年,我把大孙子送到了部队;2012年,我成了党的人。两个梦想都实现了。

    这几年,布茹玛汗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心。

    “2011年9月底,从山上搬下来,住进这73平方米的富民安居房,政府没让掏一分钱。新房子和老房子,就像汽车比毛驴车。住着嘛,舒服得很,就像小娃娃钻进妈妈怀抱。”老人风趣地说。

    看了卧室看厨房,有水有电有暖气,还用上了天然气。老人笑着说:“不光我一个人,乡里祖祖辈辈住山沟里的五老人员、农牧民都住进来了。

    说起身边这些变化,老人很是兴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巡边时,从老人所在的萨孜村到冬古拉玛山口不到40公里路,骑马、骑驴赶着羊群,得走上两三天。如今,政府改善了牧道,坐车两个来小时就到了。

    过去,每家每户也就是一匹马几只羊。现在,羊成群,马成群,牦牛满山坡,出门跨上摩托车,电瓶车替代了毛驴车;园区办到了家门口,越来越多的牧民走进了工厂,有事干,有钱赚。和走出去务工、上学的娃娃们,一打手机就通上了话……

    “柯尔克孜人常说,‘种地就是戍边,放牧就是巡逻’,现在条件好多了,我更要带领村里的护边员守好冬古拉玛山口,让祖国和人民放心!”布茹玛汗大妈尽忠职守。

    在新疆5700多公里边境线上,像布茹玛汗大妈这样的护边员还有很多。他们“骑着马儿守边关”,每一座毡房就是一个流动的哨所,每一位牧民都是一座立着的界碑。

    “沙漠胡杨”阿尼帕·阿力马洪:

    “团圆锅”播撒爱心种子

    题记:在沙漠腹地,哪怕只剩下滚烫沙粒,只要有你,就有生机。在亘古荒漠,哪怕只剩下残垣断壁,只要有你,就是传奇。胡杨精神,万年不屈。

    76岁的维吾尔族大妈阿尼帕·阿力马洪很忙。青河县中学的三个学生来了三次,才把大妈“”在家里给他们讲那口“团圆锅”的故事。

    大妈是新疆边远小城青河县的一个普通农民。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阿尼帕夫妇先后收养了汉、回、维吾尔、哈萨克4个民族的10个孤儿,加上自己的9个孩子,组成了一个多民族大家庭。

    为给20多口人做饭,阿尼帕专门买了一口直径1.2米的大铁锅,每次都做上满满一锅饭。如今,很多老乡家里有喜事,都会借阿尼帕家的大锅去做抓饭、炖羊肉。人们给这口锅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团圆锅,大家都说,只要用了这口锅,家里就会像阿尼帕家一样团结、和睦、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