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3000亩 “90后”挑战新疆棉田

26.05.2021  21:14
  新华社乌鲁木齐5月25日电  题:两个人 3000亩 “90后”挑战新疆棉田

  新华社记者李志浩

  两个人,能管得了3000亩棉田吗?

  对这个问题,正在地头忙碌的新疆棉农,有人摆了摆手,有人抬起头来反问“是300亩吧?”,甚至回一句 “胡说八道”。

  百十亩,一个人。这是记者在天山南北无数棉田所见的常态,一个人最多管理一百余亩棉田,而3000亩意味着需要近30人管理。要达到这一水平,还需特定的前提:农田经过高规格平整,至少以百亩为单元;此外,需要大规模铺设滴灌系统,实现水肥一体化灌溉。

  但在新疆植棉大县尉犁,两个几乎没下过田的“90后”年轻人,却发起一项挑战:包下3000亩棉田,自己种、自己管。

  为什么要挑战?

  1990年出生的艾海鹏、1993年出生的凌磊,对棉花熟悉而陌生。作为国内一家农业科技“独角兽”企业的员工,两人过去几年都在跟棉花打交道:用无人机为新疆棉田喷洒农药、脱叶剂。

  正是通过他们及无数同伴和农民的努力,短短5年时间,农业无人机迅速“成长”为我国农田,尤其是新疆棉田的重要植保工具。

  但城市长大的他们,从没手植过棉花,全然是农田里的新人。

艾海鹏(右)和凌磊在田间(受访者提供)

  洁白的棉花关系新疆一半以上农民——约700万人的生计。另一方面,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纺织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纺织服装工业正在转型升级,急需更多优质棉花。

  如何让新疆棉花更具竞争力,意义重大。对此,我国棉花产业链各环节均在行动,而这其中不乏新近进入农业领域的年轻人。2020年,这家平均年龄仅27岁的农业科技企业决定在新疆建设无人化农场,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无人化管理模式。

  在一众年轻职工中,艾海鹏和凌磊被遴选出来,负责这个名作“超级棉田”的项目:用全球最新的农业科技来管理。

  底气哪里来?

  3000亩土地,等于200多个足球场。

  面对如此大规模、高低不平、田埂纵横、不少地块还泛着白碱的土地,艾海鹏和凌磊心里直打鼓。

  新疆棉花在4月播种,当年9月到10月收获。在整个生长期,棉农必须掐准时节播种、浇水、打药、脱叶……并随时根据棉花的长势、气候和土壤情况,调节水肥及用药。管理过程若有闪失,收获时就可能差之数十、上百公斤。

  今年3月,一众大马力拖拉机、卫星平地机、翻转大犁等大型机械在轰隆声中进场,一举将“原始的”土地规整为高标准农田。土地有了形,两人稍稍有了底气。

  3000亩的高标准农田可谓傲视南疆,尤其还有一整套农业物联网设备24时“站岗”,实时监测、采集棉田的图像、气象和土壤数据。两人一边干,一边学。

  一位“老师”的指导,让他们越干越顺。这位“老师”,就是国内先进的智慧农业管理系统。

  凌磊说,有了这套系统,用手机、电脑就能快速了解棉田情况,不用太频繁下地。尤其对于农田管理,系统可以给出科学建议,帮助决策。

  4月春播时,智慧农业管理系统作用凸显。基于农事数据库,智慧农业管理系统结合实时监测情况,给出了最宜播种时间。

今年4月,3000亩棉田春播现场(受访者提供)

  5月下旬,棉苗刚从地膜里露出头来,哪里缺苗,哪里长势不好,哪里有病虫害?若不能及时发现处理,后患无穷。但两人没有一遍遍进地检查,而是在用遥感无人机代替人巡查棉田。

凌磊(左)和艾海鹏正在操作遥感无人机(受访者提供)

  遥感无人机几次巡飞,拍下3000亩棉田的高清数字地图。通过人工智能(AI)处方图技术,智慧农业系统快速对图片完成分析。至此,检查工作宣告完成。哪里缺苗、不同地块棉花的长势、病虫害的情况,在电脑屏幕上一目了然。

  不仅如此,艾海鹏介绍,这套系统还能指挥农业无人机、农业无人车进行全自主打药、撒肥等植保作业。

  新农人在长成

  学着种棉之余,两人也做起短视频,将在棉田工作的点滴拍成短片,上传在线视频平台,分享给全国年轻人。

  “要是能记录下棉花从发芽到成熟140多天的全过程,挺酷的。”凌磊说。而这项纪录工作,也将展现年轻人进入农田、提升农业现代化的过程。

  随着科技深度融入农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以“新农人”身份回乡创业,成为新一代的农田管理者,助力乡村振兴。

  艾海鹏和凌磊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繁杂的农事活动将由机器人代劳,农民能以一种高效、轻松的方式管理农田。

截至10月底新疆市场主体达223.6万户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任华、通讯员赵婷从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截至10月底,新疆登记在册市场主体223.中国新疆网
10月疆电外送新能源电量占比超三成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陈蔷薇从新疆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获悉:10月,我区疆电外送电量为76.中国新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