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解消融误解——访《我从新疆来》作者库尔班江·赛买提
一位维吾尔族青年摄影师,用影像和文字展现真实的新疆;
一百个普通新疆人的图文故事,阐释着一个群体的集体意志;
一部纸上的“群像纪录片”,说的是新疆人的经历,讲述的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故事。
这就是库尔班江·赛买提和他的《我从新疆来》。
摒除标签和偏见 ——换一个角度看新疆,用了解消融误解
“特殊的时间节点、特殊的群体,被人贴上特殊的标签,这可以理解。但需要有人指出这样不对,正确的是什么。”库尔班江·赛买提个儿高、人帅,也很有思想,他如是阐述《我从新疆来》系列专题拍摄初衷。
库尔班江·赛买提已在北京生活了8年,从小着迷摄影的他打过拳击、卖过烤肉、贩过玉石,结识中央电视台导演后,走上了拍摄纪录片之路,成为央视一名摄像师。
对于当前社会上一些对新疆的不了解,对新疆人的偏见,库尔班江·赛买提认为,这是沟通的断层,只有靠加强沟通,建立沟通平台才能弥补,要用了解消融误解。因此,他有了拍摄《我从新疆来》系列专题的构思。
“纪录片创作时间较长,因此,我选择图文故事的方式,展现在内地工作新疆人的真实故事,先在新媒体上试水。”库尔班江·赛买提帮大家换了一个角度看新疆,首发在网易上的图文专题有2500万次点击量,“这么多人关注我的专题,就证明大家迫切需要这个沟通交流的平台,这坚定了我的信心。”
分清普遍和特殊 ——不拿个人的行为 代表整个地域或民族
“我从新疆来这个名字并没有花什么时间去构思。”库尔班江·赛买提用自我介绍时最常说的一句话作为系列专题的名字,言简意赅,直指主题。
“不能拿个人的行为代表整个地域或民族。”库尔班江·赛买提认为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之所以有人以偏概全,那是他不知道什么是“全”,不知道新疆到底什么样。
库尔班江·赛买提先找了30多位身边的朋友作为采访对象,这其中有商人、学生、演员、律师,同时这些朋友不断介绍新的采访对象给他,“也有很多人拒绝我,有的说这样做没用,有的明明答应,但当我飞到他的城市却不接电话、不回短信。”
采访有难度,但也是采访对象给了他坚持下去的信心。“我书中的人物都有包容、勤奋、勇敢、自信的特质,这才是新疆人普遍的品质,他们的故事那样真实、感人,从反响来看,可以肯定新疆人在慢慢被大家所了解。”库尔班江·赛买提说,我相信只要建立起一种长久的沟通方式,任何误解都会被消除。
库尔班江·赛买提始终坚信“只要心中充满阳光,就一定能见到阳光。”
带给社会正能量——不抱怨、不懈怠、不极端,勇于拼搏实现梦想
“有个河南的朋友给我写信,说看了《我从新疆来》他也想做个《我从河南来》。”哪怕库尔班江·赛买提说起这样的事,也并未流露出自豪感,反而很认真地说,“我很支持他,13号我去大学演讲,和他约了见面。”
库尔班江·赛买提希望书中的100位新疆人的100个故事能形成一股榜样的力量带动更多的人。
“这不是我的书,这是我们的书。”库尔班江·赛买提一直把《我从新疆来》系列专题看作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第一步,他想让大家相互了解、相互鼓励,“书中人物的故事能感动我,也一定能感动更多的人。”
有几个在内地上大学的新疆学生,凑钱买了《我从新疆来》捐到自己学校的图书馆,这让库尔班江·赛买提很欣慰,“我虽然采访的是新疆人,但我讲述的是中国人的普通故事,我想让更多的人看故事、被感动、受启发。”
“就比如你来采访我,是因为我拍摄《我从新疆来》系列专题这件事很优秀。”库尔班江·赛买提说,由于是写故事,因此很多采访对象会向我倾诉许多不愉快的经历,我就成了大家的“垃圾桶”,被塞满了负面情绪,但我在接受这些负面情绪的同时,也看到了他们人性中闪光的部分,并从中学习、受启发,这就是我想告诉读者的:“不抱怨、不懈怠、不极端,勇于拼搏就能实现梦想。”(姚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