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60年】努尔兰·哈米提:做村民致富带头人

02.09.2015  13:29

努尔兰(右)在帮助牧民售卖羊。

    新疆日报讯(记者张蓓摄影报道)“现在我们正在建一个加工厂,以后可以把我们合作社优质的牛羊肉卖到更远的地方,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全国知名的合作社。”说这话的努尔兰·哈米提是托里县库甫乡玛依勒加依尔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他并不是随便就夸下海口的人,这么多年的奋斗经历让他有信心、有勇气这么说。

    努尔兰出生于托里县一个普通的牧民家庭。初中毕业后他外出打工两年,随后回到家乡,和父辈一样从事畜牧养殖和购销。经过十几年的积累,有了一定养殖经验和资本的努尔兰觉得在传统粗放式的畜牧养殖模式中牲畜品种老化,科学饲养技术得不到普及,牲畜出栏率及商品率低,农牧民收入无法增长,要想改变,必须靠科学技术。2002年,他花5万元从裕民县引进20只巴什拜种公羊,进行品种改良,通过科学饲养、集中防疫,因地制宜应用多胎多羔繁育技术、暖圈冬羔技术,到2005年就发展到巴什拜羊600只、优质绒山羊500只。这一次成功让他坚信要想致富必须要转变观念、依靠科技。

    2006年,努尔兰担任县农牧民技术员后,深入牧区,通过发放宣传单、办培训班、算实账、组织观摩等形式,让农牧民理解并亲自感受了科学养殖带来的收益。从那年起,他一直是县里“科技之冬”讲师团的成员,每年都要到牧业一线做科普服务。“养殖要靠科技,更多的牧民知道了这个道理,就会有更多的牧民走上致富道路。”他说。

    库普乡农牧民都有用牛奶加工干酪素销售的传统,但是加工没有标准,产品质量不一,销售渠道也不畅通,针对这一情况,努尔兰成立了库甫乡干酪素协会,充分发挥协会的作用,引进推广新技术,为养殖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协会通过统一生产要求,规范生产标准,集中防疫、品种改良等措施,保证了奶源品质量,提升了干酪素的市场竞争优势。这样一来,2008年一年就销售干酪素200多吨,当地农牧民有了增收新途径。

    2009年,努尔兰和同村4位村民合伙筹资成立了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覆盖库甫乡周边19个村组,附近牧民和商人可以在这里进行牲畜交易,这对于原先没有固定交易场所的牧民来说可是件大好事。合作社成立当年就销售巴什拜羊3万只,牛、马2000头,干酪素100余吨,羊毛12吨,山羊绒16吨,皮张5000张,使签约的养殖户平均获利上千元。

    2010年,努尔兰将专业合作社的活畜交易基地从占地10亩扩建到占地30亩,发展成了集牲畜养殖、活畜交易、屠宰、加工、鲜肉食品、风干肉食品真空包装、销售于一体的合作社,注册了“沙孜大草原”商标,建设绿色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年销售额超过500万元。合作社从最初的5名成员发展到现在的213名,带动周边农户超过1500户,每户平均增收3000元。他还先后招聘了周围169名家庭生活困难的牧民来帮助他管理和饲养牲畜,每月都按时发放工资。

    自己的生活富裕了,努尔兰想的是怎样为社会尽更多的责任。为村委会建办公室,他捐资1万元;乡里维修水库,他捐资5000元;村里修防渗渠,他义务出车拉运了20公里的水泥板,节约工程资金2万元;看到村里部分村民因生活困难,无力缴纳新农合参合资金,他主动为5户村民交付合作医疗费2000元;2005年至今每年都资助10名贫困家庭的小学生上学……这样的事儿,还有很多很多,努尔兰说:“我没专门记过这些事,但需要时我一定会尽自己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