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楷模”布茹玛汗·毛勒朵刻下无数“中国石”
天山网讯(记者王晶晶 实习生卡地丽亚 · 艾买尔报道)9月24日,记者采访到正在北京参加活动的布茹玛汗 · 毛勒朵,“我只是做了一点点事情,大家就给我这么多荣誉。等我的腿好了,我还想去边境线,直到我走不动的那一天。”布茹玛汗说。
布茹玛汗 · 毛勒朵巡边的老照片。图/乌恰县委宣传部提供
大妈的执着
这次去北京,布茹玛汗还带着一块刻着“中国”二字的石头,这样的石头,遍布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冬古拉玛山口的边境线。说起第一次刻下“中国石”的情景,她平静而坚定。
19岁时布茹玛汗就跟着丈夫来到海拔超过4000米、山顶常年积雪的冬古拉玛山口,成了护边员。丈夫说巡边很苦,不适合女人,可布茹玛汗不怕,“我骑马好,腿脚也快,一直都能跟上他。”
在边境线上走久了,布茹玛汗冒出一个想法,如果巡边路上能有标记,那就可以为放牧的牧民和巡逻的战士们指引道路。一天清晨,她来到界碑旁,顺着边境线捡大小合适的石头,然后用尖利的石片做刻刀,在石头上刻下“中国”二字。第一块“中国石”刻完整后,她把石头放到了界碑身旁。
从此以后,在石头上刻“中国”二字成了她的坚持。每当巡边间隙休息时,她就会找块石头刻“中国”,然后摆在边境线上。数十年来,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块这样的石头静静地躺在边境线上。
日复一日的巡边路让布茹玛汗对“祖国领土神圣不容侵犯”的理解更加深刻。“人们只要看到石头上的字,就知道这里是中国的领土。”她说。
“我熟悉冬古拉玛山口的石头,如同熟悉自家抽屉里放置的东西,哪块石头有挪动,我一看就知道。”1986年7月的一个早晨,布茹玛汗巡边时,发现界碑有被人动了手脚的迹象,她骑上马立刻向边防派出所赶去。60多公里的山路,时不时就有悬崖深涧,危险地段有17处,但她顾不得那么多了,马不停蹄地赶到了边防派出所,传递了信息,避免了损失。
据统计,在布茹玛汗巡边的日子里,她创造了无一例人畜越境事件的守边业绩。
布茹玛汗 · 毛勒朵与儿子在巡边途中吃饭。图/乌恰县委宣传部提供
大妈的温柔
守边的日子里,布茹玛汗有了自己的子女,还有了被她视为"儿子"的许多边防子弟兵。“这些孩子远离父母,来这里是为祖国守边,他们更需要得到母爱。”她说。因为这份情,战士们都亲切地叫她冬古拉玛大妈。
有一年冬天,边防连的浙江籍战士罗齐辉来在风雪天里巡逻,双脚被冻伤,罗齐辉被战友们抬进了布茹玛汗家的毡房。“一看孩子的脚,我心疼地直掉眼泪,就赶紧把他的双脚揣在自己的怀里暖着,催儿子快宰只羊,用热羊血治疗冻伤。”布茹玛汗说。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紧张急救,罗齐辉的脚开始恢复知觉。
多年来,像这样救治冻伤、摔伤人员的事,布茹玛汗做过多少?没人细细算过,只知道布茹玛汗的家人,个个都学会了治伤的本领。
从连队驻地到冬古拉玛山口正好是一个白天的路程,几十年来,巡防官兵都是在巡边结束时在大妈家住上一晚,第二天再返回连队。每次官兵的到达时间,布茹玛汗和她的家人都清清楚楚,战士们来的时候就要做好吃的,晚上战士们睡了,布茹玛汗就在灯下把他们浸湿的衣服鞋袜拿到火边烤干。
后来,布茹玛汗家成了新兵们的教育基地,所有新兵来了都要先让布茹玛汗给他们讲讲巡边守边路上的故事。
布茹玛汗 · 毛勒朵和“中国石”。图/乌恰县委宣传部提供
大妈的力量
布茹玛汗守边巡边拥军爱国的故事影响了很多人,不光她的儿女都成了护边员,听着她故事长大的吉根乡年轻人,许多都加入到护边的队伍中。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边境线上发生的变化,2010年,布茹玛汗专门把自家的一间房子改造成了“护边员历史教育馆”。馆内200多张图片、12件实物真实记录了她的守边历程以及护边员生活发生的变化。
大妈的儿子阿曼图尔 · 托依齐拜克2008年加入护边员队伍。“妈妈早年巡边时都要骑马、骑毛驴或者骆驼,路也不好,走起来很慢。2013年县里修建了牧道,两三个小时就能到山口。我们的巡边交通工具也升级换代,除了骑马,还能骑摩托车、开皮卡车。”阿曼图尔说。
已近耄耋之年的布茹玛汗,用柯尔克孜语给现在的生活打了个形象的比喻——过上了“喜鹊在绵羊背上筑巢的日子,很温暖”。
2019年9月17日,布茹玛汗 · 毛勒朵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