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犁棉花产业的突围改革之路

18.07.2017  22:14

  2016年,在国家全面推进农业农村改革的背景下,作为全国优质商品棉重要产区,自治区率先在沙雅、轮台、尉犁、沙湾、博乐等5个县市启动了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点工作,以不断提高全区棉花质量、棉花收益和市场竞争力,促进棉花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为我州优质棉主产区,尉犁县在面对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土地质量下降、国家收储政策取消、棉花经济效益不断下降等重重困境下,以“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市场为导向,全力推动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尉犁特色的棉花全产业链发展之路。

  棉花品质下降 影响棉农收入

  近日,在尉犁县古勒巴格乡红光村200亩优质棉示范基地里,一排排株距整齐、长势喜人的棉花迎风招展,享受着夏日的阳光。该村45岁的村民依力合木·吾甫尔一边清理着田边的杂草,一边认真听着尉犁县众望棉花种植合作社技术员郭世学讲解棉田6月管理要点:“这几天气温高,你得多操点心,注意预防红蜘蛛,这些杂草也得尽快清理干净,不然会跟棉花争水、争肥……”

  “你放心,我一定好好管,这可关系到咱们村24户棉农今年的收入呢。”依力合木笑着说。 对于尉犁县众望棉花种植合作社,依力合木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依力合木家有50亩地,种了10年棉花。2014年起,国家开始试点棉花目标价格改革,将棉花种植、收购直接同市场接轨。和尉犁大多数棉农一样,以前只追求高衣分、高产量的依力合木,家里的棉花收入开始不断下降。“播种、施肥、采摘都是自己干,操心也多,可辛苦了一年,除去成本,最后落在口袋的钱并不多。”依力合木的一席话道出了尉犁众多基本农户的困惑。

  “以前实行临时收储政策时,棉农不需要直接与市场对接,种棉花只重衣分和产量,而对纺织企业看重的纤维长度、强度和马克隆值等指标重视不够,导致我们的棉花品质难以满足棉纺织企业的用棉需求。”尉犁县众望棉花种植合作社经理张世民说,他在内地参加一些棉纺企业座谈会时,不少企业普遍反映,由于新疆棉花品质上不去,企业纺高档纱只能选择从国际市场进口。

  同时,由于尉犁种植棉花已有近40年的历史,几十年没有更替种植,导致土地质量下降,棉花产量上升空间收窄;棉种市场混乱,没有形成主打品牌;技术管理跟不上,棉花品质下降,直接影响棉农收入……

  尉犁现有棉花耕地面积117万亩,是国家农业部命名的优质棉基地县和自治区双百斤皮棉县,面对这样的困难和发展瓶颈,棉花是种还是不种?怎么种?

  提高棉花品质 契合市场需求

  “实行棉花目标价格改革后,棉农必须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这就倒逼我们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尉犁县农业局局长张晓冬接受采访时说,2015年,致力于推动全县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尉犁县委、县人民政府在全疆率先启动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目的在于实现棉花供给品种和质量契合市场需求。

  在尉犁县阿克苏普乡吉格代巴格村的一块棉花示范田里,每天都能看到尉犁县众望棉花种植合作社农技人员奔忙的身影,三月份耕种到八九月采摘,全过程强化服务,严把质量管控。

  “从2015年3月合作社成立之初,我们就联合全县15个村的518户农户,统一种植适合尉犁本地的优良抗逆棉种新陆中46号,由合作社出面为农户赊欠农资,在这样的模式下,当年,4500亩地实现了单产籽棉560公斤,衣分达到了40-43,马克隆值达到了4.2-4.7;2016年,我们加快了探索的步伐,在全县各乡镇选取了30块示范田,从棉种选育、技术管理到棉花回收,为农户提供全方位服务……”该合作社经理张世民介绍,一年下来,试点成效显著,示范田亩均增产籽棉50公斤,高的甚至达到了100公斤。

  尉犁县古勒巴格乡红光村农民依力合木·吾甫尔就是受益人之一,2016年,他家50亩棉田亩产籽棉达到了451公斤。

  “合作社的技术员帮我选择棉种,什么时候浇水、施什么肥,都有专人指导,棉花产量和品质上来了,我们种棉的积极性也高了。”依力合木说。

  通过“企业+合作社十农户”这种订单模式,提高棉花品质,是尉犁县探索出的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子之一。

  “这种模式解决了棉花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相互脱节,棉花质量无法整体把控的难题。通过合作社的不断引导,棉农选用优质棉种意识增强,不再单纯追求高产、高衣分品种,而是更青睐高产量、高品质的棉花。”张晓冬说。

  “目前合作社拥有社员820人,棉花种植面积13万亩,我们要求社员按照统一的标准种植棉花,生产出符合棉纺织企业需求的棉花。最终建立起贯通棉花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利益链接机制。”尉犁县众望棉花种植合作社董事长谭元全说,目前,合作社已与江西凤竹棉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新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等内地棉纺企业都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图为 6月17日,尉犁县众望棉花种植合作社技术员郭世学(左一)给古勒巴格乡红光村村民讲解棉田6月管理技术要点。(记者 谢晓艳 摄)

  推广机采棉 发展示范田

  如今,在尉犁县基层各乡镇、村,GPS精量播种、无人机喷洒农药、采棉机采收棉花已不是新鲜事,随着一大批棉花综合集成技术的运用,不仅提高了棉花品质,也为棉花单产提升和节本增效创造了条件。

  2017年,尉犁县计划推广棉花综合集成技术运用100万亩,种植机采棉62万亩,通过实施优良品种选育、精量播种、双膜覆盖、高标准节水灌溉、绿色防控、测土配方及增施有机肥、残膜综合治理等综合技术,确保棉花绒长、马克隆值等指标在优质棉范围之内。而随着机采棉的推广普及,不仅解决了农忙季劳动力紧缺的问题,也极大降低了采摘成本。

  尉犁县古勒巴格乡红光村村委会主任买合木提·斯拉依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200亩棉花地,需要20名工人采摘70天才能完成,而现在采棉机仅需半天工夫就可全部作业完成。一亩地按照产400公斤籽棉计算,人工采摘费用是1000元,采棉机采摘一亩地的费用是160元。

  “今年,我们着力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的步伐,鼓励基本农户把土地流转给有能力的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由他们统一种植、管理、采摘和销售,通过合作社与棉花加工企业签协议这种‘订单’模式,可以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张晓冬说。

  “土地流转过来后,集中连片的小块地变成大条田,一方面有利于机械化作业,降低成本;同时也可以把土地少的农户从地里彻底解放出来,他们可以外出打工再增加一份收入。”张世民说,目前,尉犁县众望棉花种植合作社在古勒巴格乡、阿克苏普乡和团结乡已完成土地流转面积5500亩。

  记者注意到,在尉犁县出台的2017年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惠政策中,也对农户参与土地流转、无人机植保、机采棉、优良棉种种植,给予补贴扶持。例如:破除原有土地埂子,每亩补贴200元;选用优良棉花品种、新型农药、化肥、农膜,每亩补贴25元;实施无人机植保作业,每亩地补贴4元……

  在一系列宏观政策的引导下,以机采棉种植模式推广为重点,优良品种选育、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各项集成配套新技术在尉犁全面推广开来;在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点工作的推动下,该县加大了棉花统一品种、种植模式和棉花采收环节流程管控,棉花种、采、收、轧环节的管理水平与过去相比均有了一定幅度的提升。

  作为我州棉花产业的主打优势产区,下一步,尉犁县棉花产业将如何继续走好突围改革之路?

  “降低棉花种植成本,提升棉花品质是我们推动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始终坚持的原则和方向。”尉犁县委书记袁新洋说,下一步,尉犁县将合理调控棉花种植面积,按照“以水定地”的原则,确保到2020年,全县棉花种植面积核减到80万亩左右;同时,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集中优势地块发展高产、高效示范田30万亩;引导农民通过使用精量播种、双膜覆盖、高标准节水灌溉等综合技术,提升棉花单产;继续推广机采棉,降低种植成本;依托自治区级尉犁工业园区,突出纺织服装差别化招商引资,不断延伸棉花产业链,以提升产业层次和集聚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