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犁县:日子越过越好的达西村

29.10.2014  11:27
  

 

  收到三封国家领导人的亲笔回信

  ●2014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

  ●2005年5月4日和2008年6月9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两次给达西村青年回信。

 

  10月24日,达西村爱国主义教育展览馆,“新疆行·援疆情”采访团的记者们正在参观。

  10月24日,“新疆行·援疆情”19个对口援疆省市晚报媒体大型采访活动南疆行采访团前往新疆尉犁县兴平乡达西村采访。

  远远的,在一座高大宏伟的建筑上,高高悬挂的红色横幅“尉犁县达西村喜庆习近平总书记复信”提醒我们,达西村到了。

  先后收到三封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笔回信

  “这是达西村爱国主义教育展览馆,对达西村的了解,就从这里开始。”25岁的漂亮讲解员夏提古丽·热合曼早已在门口等候,就像她往常接待前来参观的游客一样。

  这名北京邮电大学毕业的尉犁县女孩,普通话说得标准,声音甜美而婉转。

  走进展览馆前,迎面的雕塑和墙上“红色达西,魅力尉犁”几个带着灯光的大字并没引起记者们的注意,都在寻找那封习近平总书记写给达西村的回信。

  其实,这封信就在展馆一进门左手边的墙上。

  此行的记者,包括我在内,正是因为这封信,对素未谋面的达西村心怀向往。

  此刻,读着这封字里行间流露着总书记关怀之情,见证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边疆人民深厚感情的信,相信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不会平静。

  夏提古丽·热合曼体会大家的心情,给了大家足够的时间,来拜读这封393个字的信。

  在她的引导下,当我们的目光回到“红色达西,魅力尉犁”上时,才知道两面雕刻的旗帜以及上面沙漠和绿洲的意义。

  这时,伴随着一个洪亮的男中音播报声,前面一块长方形的屏幕上出现习近平5年前视察达西村时的画面,让大家重温了一遍习总书记的回信。

  可以想象9月18日那天,当达西村村民们听他们的老支书念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时,他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旁,是2005年5月4日和2008年6月9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给达西村的回信。

  “真没想到,在新疆,在塔克拉玛干边缘的一个村子,先后收到三封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笔回信。”钱江晚报记者陈进红感慨,“当达西村的村民,真的太幸福了!

  三十年,达西村从一个“三靠村”到小康村嬗变

  随后的参观过程中,一幅幅照片,再现了一个个场景,配合着文字说明,把达西村从30多年前的一个贫困村,发展成为小康村的历史展现出来。

  在夏提古丽的带领下,我们走进“达西村的昨天”展览区:一头辛劳耕作的黄牛、一位扶犁的农民,构成一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落后的生产画面。

  “达西”,在维吾尔语中意为盐碱地。可以想象,当年这里盐碱严重、环境恶劣到什么程度,村民们“适量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生活又是多么艰苦。

  达西村老一辈中流传一首打油诗,那是昔日达西村的真实写照:达西碱地白花花,庄家欠收日子苦。大人肚子饿常唱歌,巴郎子露着光屁股。苦日子啥时到尽头,盼望甜蜜的日子来。

  随后的照片中,是村民们用毛驴车运送肥料、村民们在修渠铺路等生产生活场景。这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达西村,达西村进入了“十年探索,摆脱贫困”发展期。

  “变山变水先变人,变人先变带头人。”1982年,沙吾尔·芒力克当选达西村党支部书记,“我当村支书,就认准一个理,跟着共产党,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有了好的带头人,达西村有了村办砖厂、蔬菜大棚,达西村进入“十年创业,走向富裕”的发展期。

  村集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党员干部学知识、闯市场,率先走上致富道路。“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叫富”,党员结对帮扶,党风带民风,村民看干部,达西村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集体精神很快形成。

  通过十年的发展,达西村步入了小康。此时的达西村人,个个都是“口袋里鼓囊囊,精神上亮堂堂”“金银财宝不算真富,团结和睦才是幸福”,求稳定、盼太平、谋发展,已成为达西人的强烈共识。

  三十年,达西村实现了从一个贫困的“三靠村”到全国闻名的小康村的嬗变;三十年,达西人用血、用汗、用泪凝聚成了“爱国、勤劳、团结、进取、感恩”的“达西精神”,它就像一颗颗种子扎在了每个达西人的心里,成为达西人的精神支柱、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

  36条黄金法则让达西村社会稳定,经济大发展

  在民族团结方面起模范带头作用,只要大家认可,按家庭实有人口每月每人领取200元奖励。从1991年至今,已连续表彰了23年,表彰民族团结模范近3000人次,累计发放奖励211万余元。

  一张图表上的数据变化,展现了达西村三十年的经济大发展、大跨越:全村总收入从1990年的89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2990万元,人均收入也从1990年的823元增加到2013年的23000元。

  18项惠民政策,让达西人也像干部一样月月领“工资”,更激发了达西人的荣耀感、自豪感。

  三十年的发展,达西人总结出了达西村社会稳定长治久安36条黄金法则:“民族团结像空气一样,一分钟都不能少”、“村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把实事办在村民心坎上”……

  达西村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和成功典范,一直受到中央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支持。

  胡锦涛曾两次给达西村青年回信,勉励他们“发挥优势、勇挑重担,为家乡的发展贡献智慧的力量”.

  2009年6月17日,习近平来到达西村考察,深入棉田果园和农民亲切交谈后,就来到“老支书”沙吾尔·芒力克家,坐在葡萄架下与他拉家常。

  今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说:“记得2009年到巴州,有个村党支部书记叫沙吾尔·芒力克,他说了一句话印象很深:‘口袋里鼓囊囊,精神上亮堂堂'.我们要通过抓发展、惠民生、让群众有事干、有钱挣、有盼头,不断增强党在各族群众中的凝聚力,不断增添爱国爱疆正能量。

  “咱们国家那么大,习总书记那么忙,但还是像对待亲人一样给我们回了信,而且信中的话那么的平实。”沙吾尔·芒力克说,今后达西村将把复信精神转化为各项事业发展和前进的力量,让乡亲们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像一家人一样相互帮助、共同发展致富。

  2010年7月22日,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在达西村调研时说,达西村的发展史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历史,是一部各级党政领导关怀广大群众的历史,一定要把达西村建设得更加美好。

  老一代用“达西精神”创造了一个新达西,新一代正用它托起明天的希望,用自己的热血和信念打造红色达西、品牌达西、智慧达西、和谐达西。为实现“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文明发展、长治久安”的“南疆第一村”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

  达西村展览馆,作为达西精神的所在地和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9月18日达西村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给的复信后,迎来一拨又一拨参观学习者。

  “现在,每天都有人来这里参观学习。”夏提古丽·热合曼笑称,她在达西村展览馆当讲解员,每天都很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