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深处的相遇

30.09.2015  02:06

 

          自4月初至9月底,从初春到晚秋,队员们7次深入天山北坡深境,足迹遍及托克逊、和静、和硕、乌鲁木齐南山、达坂城、昌吉、呼图壁、玛纳斯、沙湾、乌苏,平均每次历时半个月。
          这是一个名为“天山北坡野生动物调查”的项目,是继1998年~2002年我国首次对新疆野生动物普查后,再一次大型系统普查的伊始。这支团队成员,既有新疆林业科学院森林生态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也有高校师生和新疆观鸟会的观鸟达人。
          那一次次双脚丈量的旅程,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几度险象环生。当故事主角们重述时,口气却风轻云淡――“在野外遇到些困难很正常,为了抵达,不可能退缩。我们收获的是一个个科学严谨的数据。
          遭遇险境
          天山山脉山势险峻,地形复杂,普查样区很多系无人区。春夏之交,山区气象恶劣,烈日、暴雨、山洪、泥石流交错,队员们时常看到新鲜的狼、熊粪便,还与狼、野猪正面遭遇过。
          7月3日,托克逊县阿拉沟。队员漠北负责一条样线,因山势太陡,租用的马匹率先下山,漠北只得一人步行。翻越了两个达坂,徒步近18公里后,两瓶水饮尽,高温炙烤下,他只得饮尿。暮色来临时,他见不远处有狼洞,两匹狼张望着,于是加紧下撤。
          “眼见着营地就在500米外的河岸边,队员们也看到了我,可脚下是百米悬崖,就是下不去!关键是,天黑后我的手机没电了,又没带手电筒。若猫一晚,山上温度极低,还可能被狼袭击……”无奈中,漠北踩着碎石坡,借着微弱的月光一步步摸回营地时已是次日凌晨。
          8月初,在三屯河样区普查,需多次骑马涉水,队长蔡新斌险些被暗流卷走。他回忆道:“水深流急,最浅处也没过大腿。找到河最宽处下水,开始河水在马肚子处,快到对岸时,马被一股暗流拽向下游。同时,河水也没到马脖子处,我已是‘骑’在水中。突然,马被冲倒,我也掉入水中,第一脚未踩到河床,再试仅能冒出头,可水急又冰冷刺骨,根本站不住。可能也就几十秒,但当时感觉过了一个世纪,我一直紧抓缰绳,最后终于被马拖上了岸。
          上岸后,蔡新斌立即脱下衣服鞋子,拧水后摊在石头上晾晒,待不滴水后穿上,继续反复过河。
          唯一的女队员江晓珩,貌似瘦弱,最远一天徒步了29公里,遇到横跨激流上的独步桥,硬是爬了过去。她被男队员们钦佩地称赞为“江老道”,而她听后一笑化之:“每次出去十几天,别说家里老老少少,我连自己都管不了。
          几个月中,来回穿越天山的脊梁,胆寒、惊艳,队员们越发敬畏自然的力量,也更加无畏。蔡新斌说:“山峦旷野中,开车半小时的路程,徒步要一整天。想偷懒很容易,但后者所记录到的物种要丰富得多。而且,想观测到丰富的野生动物,就要前往地势险、牧民少的地方。普查中预设的样线,我们全是靠双脚走出来的。难以到达就绕路,想尽各种办法,为的就是采集到第一手数据和照片。
          队员们的装备中,除了定位设备、对讲机、照相机、望远镜、记录本,还备有弹弓,以防徒步中遭遇牧羊犬或野生动物追击。目前,队员们徒步完成42个样区2000余公里,多数时间为露营,伙食以馕、火腿肠、方便面为主。
          相遇生灵
          走进天山深处,便是万物生灵的世界。盘羊、马鹿、野猪、雪鸡、北山羊,罕见的黑胸歌鸲,剧毒的中介蝮蛇……较之于那些历险故事,队员们更愿意聊的是,路上记录到的野生动物,以及这些动物们的生存境遇。
          “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无论是北山羊,还是绿头鸭,看到什么动物记录什么。有些区域物种非常丰富,乌鲁木齐南山地区北山羊很常见,进入林区后还可偶遇马鹿,一号冰川记录到了高山兀鹫和高山林雀。三屯河样区的一条线上,我们一下观测到300多只石鸡,一群一群的,看到人‘哗啦哗啦’就躲进了灌木丛,还没记完一群又遇一群,根本记不及。”蔡新斌描述时兴味盎然。
          这些严谨记录中不乏新发现,有条件的情况下,队员们会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详尽测量和记录。在托克逊县,普查队发现了“大墩弯脚虎”。据队员林宣龙介绍,这是2006年发现的新种,2011年定名,系新疆特有种,仅在吐鲁番盆地发现。过去,科研工作者认为大墩弯脚虎只分布在海拔1500米左右、粘土质城墙周围。此次发现的两只雌性亚成体,体长10厘米左右,均生活在海拔790米处、寸草不生的戈壁滩上。这跟以前记录的生存环境、海拔迥异。更令队员们诧异的是:在这不毛之地,这两只大墩弯脚虎依靠什么生存?
          自1998年~2002年我国首次对天山野生动物普查后,天山的很多动物种类和分布发生了诸多变化,“摸清家底”迫在眉睫。而此次,正是时隔十几年后再一次对天山山脉大型正规的系统普查。为保障数据科学性,此次调查装备采用了“3S”技术定位路线,在地理信息系统上可知可见。加之在野外安放了红外相机调查,相当于长期动物监测。上述技术在第一次普查中均未使用过。
          综合今年前7次野外普查,通过梯度海拔采样,采样基础测量,详实记录了动物的分布适应性。途中,队员们不时发现诸如开矿、放牧等人为干扰不断加强,对野生动物栖息影响很大,亦发现了一些偷猎的夹子和套子。
          蔡新斌介绍,“摸清自然本底后,相关数据可为相关管理部门制定管理计划提供科学依据,列出诸如:迁徙候鸟在新疆数量、种类,以及各种野生动物的分布、受威胁情况,为新疆珍稀濒危动物的保护提供一些科学依据。
          今年的工作仅仅是整个系统普查的开始,未来几年,该队伍还将深入到天山东部、西部等地持续考察,最终汇总出一份详实的天山野生动物普查报告。
          队员们对于参与该项目的过程都非常享受――有些惊险、有些故事、有些收获,亦永生难忘。
          1.队员在艰难地过木桥(胡杨摄)
          2.靴隼雕(漠北摄)
          3.亚成体北山羊(漠北摄)
          4.大墩弯脚虎(王传波摄)
          5.长脚秧鸡的蛋(漠北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