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家乡创业当“卖鱼哥”
“来,瞧一瞧啊!福海野生有机冷水鱼,大鲤鱼、大狗鱼都是活的呦。”1月18日福海县冬捕节开幕当天, 24岁的陈枫迎着寒风在现场大声吆喝着。陈枫身穿军绿色皮大衣,脸上遮挡的围脖已经结着一层厚厚的冰碴。在福海县渔场熙熙攘攘的道路边,“把‘福’一起带回家——大学生创业联盟”的红色条幅很显眼,七八个和陈枫穿着一样的大男孩在摊位前忙碌着。他兴奋地对记者说:“为了备战今天的冬捕节,我和伙伴们凌晨四点半就开始准备货物了。”而与他一同创业的这群年轻小伙竟都是大学生。“职业不分贵贱,只是分工不同,普通人能做的事,大学生同样可以做!”
年轻,就应该去打拼
2013年陈枫从新疆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毕业后在家乡的一家私企做会计,一个月有6000元的收入。虽说在同学朋友的眼中他有一份收入可观的工作,但在陈枫心里一直有个自主创业的想法:“我还年轻,应该去打拼一下才不会后悔”。
因为是土生土长的孩子,陈枫从家乡的发展变化中嗅到了商机:这几年福海县的冬捕节影响力越做越大,吸引的游客也很多,何不利用这个时机,做鱼的买卖?闲谈时和高中同学王卓说了自己的想法。当时王卓大专毕业刚回到家乡正在找工作,听了陈枫的想法,王卓受到了感染,两个人一拍即合。于是陈枫不顾亲戚朋友的阻拦、劝导,辞掉了大家看好的工作。
创业始于2013年冬捕节即将开始的头一个月,他们二人开始着手筹备货源。可人手有限忙不过来,他们于是又想到发动身边高中同学,蔡飞就是其中之一,当时他放寒假在家休息,一听老同学的召唤,马上又联系了六七个中学同学,大家都觉得这个事可行。很快明确了分工,有负责收购的、有负责搞加工的、还有联系销售的。清晨五点多蔡飞就守在乌伦古湖岸上,等着购买水产公司打捞出的新鲜鱼,第一次进了一吨的货,由于资金有限,他们只是对这些鱼进行了简单的加工,包装。
冬捕节当天他们在渔场路边摆了个地摊,虽是“初生牛犊”,但他们的销量却相当不错。第一天全部卖完,一天就挣了近七万元,前后一个月的时间里,除去本钱他们净挣四万元多钱。看着自己人生第一桶金,大家信心满满。
出摊一天卖光光
有了第一年的销售成果,大家总结经验。继续为今年的冬捕节备战。1月18日冬捕节开幕当天,他们进了三吨的货,第一天就卖出去近一半。“我们今年更有信心。”陈枫笑着说,他们将销量好归功于自己的鱼不仅品质好而且还干净卫生,“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服务态度很好,会和每一位前来的买鱼顾客讲解如何选鱼,哪种鱼搭配哪种做法口感会好,顾客很认可这种方式。”明年他们打算把制作鱼的烹饪手法做成手册放到礼品盒里。
陈枫说为了这一季的销售,一个月前,他们从早上五六点一直忙到晚上七点多,每天收购回来的鱼都是他们自己刮鳞破腹,再到真空包装,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保质保量。这几天尤其忙,收摊后还要准备第二天的货,晚上还要住在没有通暖的彩板房里看货。虽然很累,但是看到鱼卖出去了大家心里很安慰。
创立自己的品牌
创业的过程也让陈枫看到了自己这个团队的短板,就是光靠自己这几个同学的力量是有限的。于是,2014年他们找到福海县人社局创业指导中心。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他们拓宽思路,一步步朝着既定目标努力着。10月份,他们筹资在渔场附近盖了一间20平米简易彩板房,又买来了包装机。目前他们正积极争取着大学生创业贷款。
“下一步就是建立我们自己的品牌。我们有自己的优势,团队中有市场营销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等多个专业,我们根据我们的特长做前期市场调查,建立自己的品牌主页。等我们有了自己的品牌后,我们还要成立一家公司,然后搞连锁化发展。”陈枫这位“卖鱼哥”自信地对记者描绘着他未来的卖鱼之路。 (本报记者 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