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农村妇女用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南疆三地州受经济发展不均衡、工业基础薄弱等因素限制,就业问题较为突出。但南疆广大乡镇、农村拥有会缝纫、刺绣和织毯技能的妇女,稍加专业培训就能成为产业工人。去年3月,尚亿服饰积极响应“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战略部署和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促进百万人就业的要求,投资1.8亿元在皮山县实施了250万件服装生产项目(一期工程),用时7个月完成了4.2万平方米生产区、宿舍区、办公区和绿化工程,于当年投产创收,目前已解决皮山县2163名少数民族女性就业。
就在同一天,距离皮山县200多公里外的英吉沙县喀什中兴手套有限公司,伴随着欢快的音乐,20岁的阿依努尔·赛买提踩动缝纫机踏板,手中的布料在针板上飞舞。阿依努尔每天骑电动车到离家10公里的英吉沙县城关乡的工厂上班。由于技术熟练,阿依努尔现在每个月的工资已经超过了2000元。阿依努尔家里种了7亩棉花和小麦,最好的年份才能挣上1万元,还抵不上她现在一个人的工资,这让村里同龄的姑娘非常羡慕。
济宁中兴手套集团于去年6月入驻英吉沙县。针对当地群众不愿离开家乡就业的现状,结合自身产业特点,采取了“中心工厂+卫星工厂”的经营管理模式,在英吉沙县城设立培训基地,在乡村和社区建设卫星工厂,统一管理标准、统一发放订单、统一配送原料、统一回收产品,将工厂建在了农民家门口。
“刚来时,多数农村妇女说话时眼睛都不敢和人对视,”喀什中兴手套有限公司负责人汪萍说,“如今在英吉沙县,我们公司的女员工很容易分辨出来——走路从容,交谈自信的,十有八九是我们公司的女员工。”
让汪萍感动的远不止这些,随着农村妇女就业观念的转变,在潜移默化中也影响着家人。帕太姆罕·乌鲁格曾是一名全职家庭妇女,去年,帕太姆罕报名到喀什中兴手套有限公司工作时,丈夫买买提·吐尔逊坚决反对。经过当地妇联的劝说,最终,丈夫买买提勉强同意帕太姆罕上班。两个月后,买买提发现妻子竟然赚得比自己还多,还主动到工厂门口接妻子下班。
就业一人,改变一家。如今在南疆,越来越多的农村女性转变为“产业工人”。像帕太姆罕一样,很多南疆农村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有了明显变化。“以前买双袜子都要伸手问丈夫要钱,现在就是买件大衣都可以自己做主了,”已经成为公司业务骨干的帕太姆罕说,“现在我在家和车间里都很有发言权,感觉自己真正成了‘半边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