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光伏丧失谈判筹码 美对华二次双反化解渺茫

14.11.2014  14:05
 

  中国光伏丧失谈判筹码 化解美对华二次“双反”希望渺茫

  此前中欧光伏争端的“和解”,绝不是各自礼让的结果。而是因为谈判筹码的分量足够

  ■本报记者 于 南

  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已落下帷幕,有关美对华光伏二次“双反”的问题最终没能成为席间议题。

  而这可能是中国光伏的“不祥预兆”。就在几周前,美国太阳能产业协会(SEIA)副总裁John Smirnow还曾预测,若中美间就“双反”达成某种类似“价格承诺”的“和解”,其最适合的公布时间便是在APEC峰会上。

  彼时,John Smirnow强调,囿于可供化解矛盾的时间已所剩无几,“若两周内没有相关消息披露,那么,中美间通过‘价格承诺’就‘双反’达成和解的可能性便会大大降低。

  根据美方计划,美国商务部会在今年12月11日公布对华光伏产品反倾销、反补贴的终裁结果。而其距今只剩下不足一个月的时间。要知道,美对华光伏二次“双反”落定,将祸及中国光伏逾30亿美元的出口额。

   谈判结果取决在手筹码

  相对美国二次“双反”,最具参考意义的案例,莫过于欧盟2012年时对中国光伏发起的那场贸易战。

  在经历了将近一年的拉锯战后,2013年7月,这一可能令中国光伏遭受致命打击的“中欧光伏争端”,终于以中方承诺“2015年前,中国输欧光伏产品价格下限将被设定为0.56欧元/瓦,总量限定为7吉瓦/年”,双方各让一步的方式达成“和解”。

  或许基于前车之鉴,也基于“价格承诺”的可操作性,在美国对华发起二次“双反”后,国内业界便希望并着力以同样的方式(价格承诺),化解中美贸易争端。

  然而,如上文所述,这样的希望正在渐趋渺茫。

  “必须认识到,中欧光伏争端的‘和解’,绝不是各自礼让的结果。而是因为谈判筹码的分量足够。”一位深谙国际贸易规则的业界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强调,“其实是我们手上的两张牌,最终把对手逼回了谈判桌。其一是对欧盟红酒的反倾销;其二是对欧盟多晶硅的反倾销”。

  事实的确如此,在我国商务部正式宣布对欧盟葡萄酒进行“双反”调查的当天,法国总统奥朗德便提出要求欧盟制定统一对华贸易政策。彼时媒体分析,奥朗德的表态意味着其已充分感到来自国内葡农的压力;而除了葡萄酒,2012年11月,我国商务部还曾对原产于欧盟的太阳能级多晶硅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调查。这则是中国光伏手握的另一张牌。

   应对美“双反”也有张牌

  就美国对华二次“双反”,中国光伏手上本来也有一张牌。

  2012年时,在我国商务部对原产于欧盟的太阳能级多晶硅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调查前,就曾展开对原产于美国和韩国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反倾销调查及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反补贴调查。

  2014年1月20日,经过详实的调查,我国商务部实施了“对美国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征收53.3%-57%反倾销税”的贸易救济措施;此后又于8月14日暂停了太阳能级多晶硅加工贸易进口业务申请受理(“58号文”,相当于暂时禁止了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

  根据商务部、海关总署发布的“58号文”,之所以会暂时禁止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原因是我国“2014年1月20日对自美国和韩国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和2014年5月1日对自欧盟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采取贸易救济措施后,我国加工贸易项下多晶硅进口出现了激增”。

  业界普遍认为,“58号文”是一补救举措。如此一来,“对美国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征收53.3%-57%反倾销税”的贸易救济措施才能真正产生威慑力,通过给美国多晶硅“巨头”施加压力,从而迫使其游说政府和业界,在美国对华光伏二次“双反”中让步。

  “这一战略是符合逻辑的,在美国只有多晶硅企业可能对‘双反’施加影响,因为电池组件企业和SolarWorld是同一立场。如SunPower、FirstSolar等都希望美国政府阻止中国光伏产品进入其市场。”一位光伏业界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如Hemelock是美国一家具有超过60年历史的大型化工企业集团,是半导体时代超过德国瓦克的全球最大多晶硅企业,在美国业界和政府层面的影响力巨大”。

   自相矛盾 “双反”战机延误

  奈何,如今这张牌的效力正在丧失,甚至消耗殆尽。

  日前,有色协会硅业分会的报告显示,2014年9月份我国多晶硅进口总量为9942吨,环比增加18.7%,再创历史新高!其中从美国按加工贸易方式进口1698吨,占美国进口总量的90%,即除去不在反倾销范围内的189吨半导体用多晶硅外,其它太阳能级多晶硅则100%以可规避反倾销税的加工贸易方式进口!

  《证券日报》曾报道,“‘58号文’发布后的两周内(8月14日-8月29日),基层部门突击审批了大量加工贸易申请”,是造成即便管理层“暂停了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我国9月份由美国进口的太阳能级多晶硅仍然100%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的原因。

  “一些重点企业(地方扶持对象)获得了‘特殊待遇’,例如它们可能钻了‘58号文’的空子,享受了‘以企业为管理单元’及‘可在合同有效期内执行完毕’的双重待遇。”一位知情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基层部门在两周内的突击审批多晶硅加工贸易进口总额达到逾10万吨!这超过了以往任何年份的进口总额。一些合同期限甚至跨过12月31日(‘58号文’对以企业为管理单元的联网监管企业设定的合同执行完毕期限),最长的则到了2015年8月”。

  这一切引发的连环反应是,美国多晶硅企业可继续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向中国倾销。突击审批的10万吨加工贸易进口总量,相当于美国企业获得了来自中国为期一年的市场需求保障。这为其已展开的策略调整(应对未来无法对华倾销)赢得了宝贵时间。更为关键的是,如REC、Hemolock等不再感到压力,也就无需游说美国政府为中国光伏企业“松绑”。

  据《证券日报》记者整理,今年,REC已与SolarCity等三家新的美国客户签约,其甚至预计,2013年至2016年,美国市场的需求将年均增长27%;Hemlock也在今年第三季第保持销售势头。其母公司道康宁(Dow Corning)公布集团收入为15.2亿美元,较2013年提高7%。净收入为1.09亿美元,而去年同期为2800万美元;德国瓦克化学(Wacker Chemie)在一些多晶硅设施正进行维护的基础上,仍然实现了今年第三季度息税费前利润率从第二季度的32.2%提高到了71.4%。

  “或许正是这一原因导致美国对华光伏二次‘双反’,最终没能成为APEC席间议题。”上述业界人士向记者表示,“如今看来,我们对美国发起的多晶硅双反,对其产业的威胁微乎其微。究其原因,中国光伏产业上下游无法合力,下游企业只考虑自身利益,担忧禁止进口海外多晶硅,会引发成本上升。种种原因,造成我们内部难以形成一致意见,最终拖延了时间,延误了战机。而相对于此,国外企业却知道利用中国企业之间的矛盾,有策略地阻止中国政府采取措施。美国上下游间会搁置争议,一致对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