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消除“路怒”背后的戾气
5月3日下午,一则“男司机暴打女司机”的视频在网上曝光,引来网友对打人者一片谴责之声。但随着女司机两次别车等内情不断被披露,公众的舆论又出现大反转,使得事件的热度持续发酵。每次这类热点事件一出来,大家都是好奇地围观,朴素地表达着谁对谁错,该这样还是该那样的观点。但多数人的关注点只停留在事件表面,很少人会剥茧抽丝去分析问题的根源,往推动社会进程的方向努力。
就像“男司机暴打女司机”事件,网友们的讨论焦点高度集中在那名女司机该不该被打。其实,继续讨论女司机该不该被打以及打人是否是一种正义行为,已经意义不大。暴力本身就是反文明的,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不是义举,也不值得鼓励。对于此事件,我们更应该做的是理清前因后果,找到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出现的良方。
对于该事件,有媒体做了项民意调查:如果你是该名男司机,该如何应对女司机的别车行为。结果,超过七成的网友选择避车忍让,不跟她斗气。问题就出于此,正是由于多数人平时的忍让和沉默,才造就他人的任意乱为,才造就了他人随意并线、插队加塞、会车开大灯等不守规矩的行为。如此看来,该名女司机的别车行为不是一起孤立的个案,其行为的发生是有着一定社会基础的。这样一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不少网友认为女司机该打,正是因为长久以来道路行驶中恶习无人治理,网友情绪借由此事件找到了出口。然而比民众忍让和沉默更可怕的,乃是法律法规的“忍让”和“沉默”,即法律法规对不守规矩的行为监管不到位,或惩戒不足以起警示作用。如此以来,民众要么只能忍气吞声,要么在忍无可忍后,只能以暴制暴。
我们反对崇尚暴力,但我们更反对他人不守规矩却又无法可治。如果我们对各类不守规矩的行为总是听之任之,习以为常,那么,我们便会让问题更加泛滥成灾,甚至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果。有秩序的社会,应该是让守规矩的人得到鼓励、便利,破坏者倍感约束、得到惩罚,而不是相反。希望本次“男司机暴打女司机”事件,能够唤起社会各界对不守规矩行为足够的关注和反思。除了我们普通大众应更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不断加强对不守规矩行为的彼此监督和道德谴责外,问题解决的根本之道,还是在于交通等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惩戒威慑力,对各类不文明行为多干预、多作为,而不是为以暴制暴的行为提供更多机会。(王孝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