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故事 邰家第20代 凤翔木板年画传承人

21.01.2016  12:01

春节贴年画,是中国传统的春节习俗,贴上年画,祈求一年的平安与顺利。以前,春节贴木版年画是宝鸡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一项新年准备工作。可如今,市民郭先生却发现木版年画越来越难买了。

找遍整个市区

也没买到木版年画

一到腊月,80岁的宝鸡市民郭老先生就开始着手买年货,他想买两张木版年画,可是找了好多地方都没有找到。“孩子孙子们都在外面上班,想买过去的那种木板年画,喜庆吉祥,借个好寓意。”郭老说。 为此,他还让女儿在市区到处寻找。春节对他而言,必须有贴在墙上的那一抹红。

为了满足老人的要求,郭老的女儿郭琳在市区商场、店铺都找遍了,但都没有找到传统的木版年画。“现在很多人都不买木版年画了,以前也买过那种印刷的年画,色彩亮丽,还有撒金粉的,但老人见惯了木版年画,说那才有过年的感觉。”郭琳说。

从凤翔的朋友那里,郭琳得知凤翔还有艺人在做木板年画,便花高价钱买了一对。“记得小时候家家门口贴的都是木版年画,谁能想到现在会这么难买,买到年画贴在门上,对老人是一种满足,对孩子也是一种传承教育。

胶印年画走向市场

传统年画失去实用功能

凤翔年画始于唐宋,兴于明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邰立平则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邰立平老家在凤翔县城边的南肖里村,邰家世世代代以刻印木版年画为业。到邰立平这一代,已传承了20代。凤翔木版年画曾有着今天不可想象的覆盖率与普及度,它流行于广袤的大西北,深受民众喜爱,最盛时年产600万张,一张张地进入寻常百姓家,五彩缤纷地装扮着大西北的市井村镇。

上世纪90年代后,胶印年画开始普及,不少年画作坊消失,木版年画的实用功能已经逐渐失去。但是近些年在收藏界和文化界又逐渐恢复。看到胶印年画的普及,邰立平转变方式,开始做一些档次较高的年画,材料用宣纸、颜色用国画颜料,向收藏方向发展。

2016年春节到了,邰立平也显得异常忙碌,仅2015年他已经在做了8次“邰立平木版年画艺术展”,1月底他又要受邀去广东东莞参加展览,以前家家户户门口司空见惯的木版年画现在更多频次地出现在博物馆、展览馆。

木版年画脱离市井

成为昂贵的艺术品

凤翔木版年画制作工艺流程有11步,分别为:起稿、备版、贴版、站版、浸油、刻版、修版、洗版、号色、印刷、上色。每张木版年画都浸透着画师的心血。一位响当当的木版年画人,必须是能绘画、懂雕刻、知色彩、会印刷的全才。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邰立平为抢救、保护凤翔木版年画而不断努力。《凤翔木版年画选》两卷册得以整理出版后,1999年至今,他将八大门神模线板重新复制;将一、二卷的168个品种扩到410个品种;还完成了100块缩印版。这些花去了他16年时间,如今,63岁的他越发感到体力不支,木制的锤子敲坏了几十个,老花镜的度数日益增大。广东一所大学曾高薪邀请他去当教授,并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被他拒绝了。“民俗的东西离开生长的土壤肯定不行。我已经尽力将这些民间美术完整保留下来。”邰立平说。

如今,邰立平的木版年画被越来越多的美术馆、博物馆收藏。木版年画成为一种艺术品,在这两年表现的越发明显,在欧洲的展会上,他一张年画售价为1200欧元。1992年,邰立平几经周折整理并出版了手工印刷的《凤翔木版年画选》一、二卷两本,成为凤翔木版画有史以来较完备的史料。

时代变迁,那些传统的木版年画,脱离了它曾经的地区和人群,与此同时那些由传统年画承载的民俗、故事、年味也只能在老一辈的讲述里回忆。华商报记者 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