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克拉玛依人马彦妮:赤心不改 只为天清地洁
2011年3月,马彦妮在香港浸会大学做课题报告。(照片由马彦妮提供)
人物简介>>>
姓 名:马彦妮
年 龄:28岁
所 在 地:中国香港
工作经历:2003—2006年,就读克拉玛依市高级中学;2006-2010年,就读北京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2010-2011,在香港浸会大学攻读环境新闻硕士;2011-2013年,在香港创冠环保(国际)有限责任公司就职;2013-2015年,在浸会大学任研究助理;2015年3月,取得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环境新闻博士的录取通知书。
天山网讯(记者胡林摄影报道)拿到华盛顿州立大学环境新闻专业博士录取通知书那天,马彦妮的父兄都高兴地哭了,但她自己却没掉一滴眼泪,淡定得好像在看别人摊上了一桩美事儿。
调整方向
5月13日,在克拉玛依,与清淡素裹的马彦妮交谈,她对自己的事几乎一律轻描淡写。
环境新闻是个冷门专业,冷到许多人都不明就里。从在香港读硕士到去美国读博士,马彦妮竟然读的都是环境新闻专业。
是为了做记者,专门采访撰写环境新闻?
“不,这个专业是探索以各种方式让大家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的。”马彦妮解释道,“做出这样的选择,起因不是热爱,而是源于刺激。”
2006年,到北京科技大学读本科时,马彦妮学的是环境工程。那时的马彦妮很简单,简单到不管学什么,也不管去哪所大学,只要去北京读书就好。那样就有机会做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了。
钢琴、演讲、主持、跳舞……作为学校的才艺达人,马彦妮梦想成真。
虽然梦圆奥运,但眼前的一幕幕也为马彦妮的喜悦抹上阴影。西方运动员和游客通常都会自觉将垃圾分类,但我们本国同胞却大多乱扔一气。
最让人气愤的是,本来已分类投放的垃圾,到了清洁员那里,又混在了一起。
于是,一个问号在马彦妮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为什么国人一边抱怨环境变差,一边却又在破坏环境?导致中国环境恶化的根本问题到底是什么呢?
大三时去一家工厂实习,马彦妮受到的刺激更深了:垃圾、污水处理厂内的泄露让人头发锈蚀,刺辣的空气让人难以呼吸,但其中的工人早已漠然。马彦妮问他们为什么要忍受,为什么不反映?工人一脸诧异:大家都要生活的,不忍又能咋样,上面谁会管这个?
工人们从面容到心灵的麻木让马彦妮感到锥心的悲哀。一连很多天,她都无法专注于曾经钟爱的书本,她甚至已开始怀疑环境工程这门课的作用和价值。
马彦妮的信念在撕裂:同样是在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专业的学生将来要制造污染,而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则跟在后面治理污染。先污染再治理,这本身不就是一大讽刺吗?
马彦妮决心本科毕业后,放下已学的环境工程,改学文科类的环境新闻,她决心用自己的环境工程的知识教育民众,保护环境。
她相信,这不是青春的妄动,而是理性的抉择。“只有全社会的觉醒,环境工程才能迎来春天。”
求学香港
2010年的春雪中,临近毕业的马彦妮成了同学中的独行侠。她没有同路人,因为在大陆,还没有哪个大学招收环境新闻硕士。
经过多方打听,获悉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招收环境新闻硕士。投递申请时,马彦妮又陷入苦恼之中。
就读香港高校,一年的总费用不少于20万人民币。出生于工薪家庭的马彦妮实在是心疼父母的血汗钱。但就此放弃,就意味着牺牲理想。马彦妮哪一头都放不下。
最后,马彦妮选择了浸会大学,因为该校的学制最短,只要足够努力,一年就可以拿到硕士文凭。
2010年7月,浸会大学接受了马彦妮的申请。拿到通知书那天,马彦妮一脸木然,噙着眼泪却不让它落下来。
既然不能因噎废食,“就只能付出更多努力,用苦自己的方式来回报父母了。”她说。
相比大陆高校读硕士的悠闲,在香港读硕士就是一场苦役。在浸会大学,老师提供的是海量的知识,校园里弥漫的是多元的文化,同学发表的是迥异的观点。如此令人艳羡的学习环境,初到香港的马彦妮却无法融入其中。英语授课已让人一知半解,到粤语授课时就完全听不懂了。一边学英语,一边学粤语,一边学专业,一边适应香港社会……马彦妮把自己变成了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
在香港,大陆学生的通病是寂寞。不同的社会、学习和生活环境,让许多大陆学子深感心在荒原。但这种感觉却没找上马彦妮,“当责任和压力始终与你为伴时,你又怎么会寂寞?”
“每节课3个小时,下课时各科老师无一例外地要给指定几本砖头厚的参考书下次上课时提问。”马彦妮说,“如不能胜出,就只能出局。但我喜欢这种苦,它让我离目标更近。”
为了一年顺利拿上硕士文凭,进入浸大9个月后,马彦妮选择撰写论文。她说,这是一项挑战,全班30人中敢于迎接挑战的只有5人。
马彦妮的论文选题是《中国环境传媒研究——1949年至今的环境新闻分析》。这个选题不但资料很少,而且需要崭新的研究角度和方法,自己建立研究模型来进行大数据分析。
既然时间紧迫,她就只能压榨自己。她每天只允许自己睡3个小时,常常困到坐在那里就能毫无知觉地睡去。
没有时间去打饭,就吃面包和泡面,最多叫个外卖,一个月下来,都舍不得抽时间去吃顿正经的饭。
5个人中有谁挺不住了,其他人就安慰他、鼓励他。大家都挺不住了,就一起说说话,谈谈理想,畅想一下未来,从目标中汲取力量。
不足两个月,本来就瘦弱的马彦妮瘦了五六公斤,“人都快薄成一张纸了。”
两个月才过,身体就开始报复。
头痛不已、持续低烧,她继续坚持;身上长出了疱疹,又痛又痒,她仍在坚持。最后,在7月的酷暑中她进了医院。
一边吃药打针,一边啃着书本。她不敢告诉父亲自己的状况,却总想着家里为她包括金钱在内的付出。她命令自己必须坚持!
2011年8月,马彦妮顺利拿到了浸会大学的硕士文凭。捧着烫金的证书,她心潮奔涌,虽然远未苦尽甘来,但这张通行证已经能够成为她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