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市首家智力残疾人庇护工场开业

10.01.2017  03:02

   新疆平安网讯 (通讯员 乌综宣)“宁宁,把剪刀握紧,顺着白线剪,别剪偏了。”1月4日,乌市碱泉一街一栋自建房内,22岁的宁宁在母亲的帮助下认真裁剪拐杖套。当天,宁宁成为乌市首家智力残疾人庇护工场——瑞盛达残疾人工作坊的一名员工。

  一个月前,包括宁宁在内,天山区5名智力障碍者在监护人的帮助下与“瑞盛达残疾人工作坊”签订协议书,正式成为残疾人庇护工场的员工,同时上岗的还有两名智障孩子家长,她们以老师和照料者的身份陪伴在员工身边,协助完成培训康复就业等基本工作。

  这些员工中年龄最小的18岁,最大的32岁,均为智力一、二级残疾,他们大多来自低保、因残致贫等困难家庭,员工每天上午工作两个半小时,下午在工场康复训练,中午由工场提供免费午餐,有双休日。

  当日,笔者在这家庇护工场看到,工场设有车间、休息区、宿舍、厨房、共4层,面积达700余平方米。位于地下一层的车间内,气球和彩带把车间装饰得像个游艺园,员工们正在一个大工作台上完成各自的工作:在金丝绒布料上画线、裁剪、精加工,一块布料不一会儿就被加工成拐杖套。

  “工作”一词对于23岁的小钟来说还有点陌生,如今有了工作的他已经可以独自从家乘公交车去工场上班,“早上11点上班,我10点半就要出门。”小钟说,上个月他拿到了350元工资,想攒着买一部手机。

  18岁的乐乐是员工中年龄最小的,陪他一起上班的还有母亲王燕玲。自从乐乐4岁时被查出患有重度自闭症后,王燕玲就辞职了,一路陪着儿子治病、康复、直到就业。上个月,乐乐从他的工资里拿出50元买了一只“吊炉烤鸭”,和父母一起分享。

  “儿子给我买了一件大衣,两百多块钱,还给他爸买了毛衣,这孩子太孝顺了!”家长丁素萍一脸幸福地说,她把儿子买给她的大衣在朋友圈里晒,收获了100多个赞。

  工作一个多小时后,休息时间到了。志愿者方韬寿用电钢琴弹起《感恩的心》,5名员工依次排开,员工小双担任主唱,其他学员做手舞表演,家长们在一旁指挥。表演结束后,大家像在舞台上表演一样,向观众鞠躬致谢。

  目前,员工们可从事窗帘配套材料加工、手工编织制作,抱枕、轮椅套、拐杖套加工等简单劳动。机构希望通过社会订购的方式,出售员工制作的产品。下一步,机构还将和社会组织合作,开展一些团体训练或文艺演出活动,通过培训、劳动、学习、娱乐,以促进他们身心康复。

  “瑞盛达残疾人工作坊”法人代表王成林是一位肢体残疾人。他说,这个工作坊隶属天山区春雨联盟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残疾人在前3个月培训中,每月可领350元津贴,3个月至半年后,可领取乌市最低工资标准的一半,半年后将按计件制发放工资。

  天山区残联负责人介绍说,为解决辖区智力残疾人就业问题,天山区残联启动这项工作酝酿了两年之久,开办智力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可以让他们接受培训、参加劳动和提高认知水平,进一步减轻他们对社会和家庭的依赖。

  □名词解释

  辅助性就业机构即“庇护工场”,是一个由国外引入的词汇,“庇护工场”是为残障者或身心障碍者提供保护性的培训就业机构。



责任编辑:伏晓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