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明珠:喀什蝶变
清晨,天蒙蒙亮,喀什市区的人民广场上,巨大横幅上写着“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
老城改造在持续,新旧楼房交接处,跨越了百年历史。
图/文 羊城晚报记者 汤铭明
喀什,中国最西端,离海洋最远的城市,古丝绸之路南北两道在这里交汇。早在公元前128年西汉特使张骞就曾抵达喀什噶尔。《汉书·西域传》中的“王治疏勒城,有市列”,是关于喀什最早的记载。
亿万斯年,西来东往的驼铃商旅在此贸易、休憩、繁衍生息,东西方文化的力量拉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让这座千年古城焕发着迷人的魅力。“我们要把喀什建设成西部的深圳”,当地官员如此立下壮志。这座中国西北边陲重镇,正重拾古丝绸之路上曾经的荣光。
老城新活力
霓虹初上,新婚刚两个月的米叶赛尔和丈夫麦合木提江在人民广场旁的一家清真快餐店里落座。米叶赛尔深情地看着丈夫,不时拿起手边的薯条喂他。同是喀什市歌舞团的舞蹈演员,米叶赛尔和麦合木提江因舞蹈结缘,民族舞、现代舞都是他俩的拿手好戏。
对于生活品质,他俩有着惊人的共识。周末约朋友喝茶,上网玩穿越火线、极品飞车,看电影,买苹果手机,“关乎时尚现代的东西,我们都喜欢”。米叶赛尔很想有一天能去北京、上海演出。
年轻人都喜欢时尚的生活。周五晚上的迪吧里总是满座。轻盈的脚步,随着强劲的音符在舞池中跃动,一股股如梦似幻的情绪在麦芽香气中弥漫发酵。24岁的阿布拉江踢完球后,与朋友来到迪吧共度周末,“生活要像足球一样充满激情”,白天在东巴扎做服装生意的阿布拉江似乎有使不完的劲。
老城新动力
和这个城市里的年轻人一样,喀什这座老城也在焕发着新的潜力与商机。
“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水管墙上挂,解手房顶爬”,这句当地居民耳熟能详的谚语是昔日老城生活的写照。2010年喀什政府正式着手老城5年拆迁改造。8平方公里的老城区,除大约1平方公里的迷宫式街巷将得到整体保护外,其他部分生土结构的老房被逐步拆除,按照修旧如旧、一户一设计的原则,原地重建有维吾尔族特色的砖土结构新房。如今艾提尕尔清真寺周边的改造已经基本完成。“整整盼了一年,终于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住在老城阿图什巷的阿不都一喜上眉梢。
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会议上中央正式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确切地说,这个特区包括起步区8.5平方公里,核心区50平方公里,发展区140-160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从而形成了提升老城、拓展新城、打造北部产业园的组团式规划。深喀大道的修建,深圳城的建设,地标性建筑双子塔的动工,喀什综合保税区的建立,东部新城一个个项目的上马,意味着这座“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的丝路明珠正在释放出新的动力。
52岁的木匠麦麦吐尔逊原本居住的多乡六村现已变成了连接喀什老城和新城的深喀大道。作为深圳援疆的标志性工程,深喀大道为东部新城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也正因此,麦麦吐尔逊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改变。
“以前砖木结构的老房子经常停水停电。”麦麦吐尔逊回忆起从前的生活百般滋味,如今儿子开了修车店,老婆开了小超市,麦麦吐尔逊花了10万元积蓄装修了政府安置房,地暖、家用电器一应俱全。
结语
喀什飞往广州的飞机上,21岁的克力木拨弄着手表,把时间调成北京时间,这是他第一次坐飞机去新疆以外的城市——他要跟着哥哥去广州做服装生意。飞机飞越茫茫的天山山脉,克力木探着头,目不转睛地告别窗外壮丽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