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个故事献祖国】老马家的仨警察

26.08.2015  11:17
   

    父女三人都是警察。

    新疆都市报讯(记者魏红萍 通讯员甘雯 马薇报道)“我爸身上的这套警服,感觉是租来的,啥时间都舍不得脱掉。”8月25日,乌鲁木齐市沙区公安分局友好南路派出所民警马晶说到父亲酷爱警察工作,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

    马晶的父亲马文渊与她在同一个分局,也是一名基层民警,从警37年,爱岗敬业的他,不仅自己深深眷恋着身上的制服,还影响着两个女儿对职业的选择,她们先后穿上了这身英姿飒爽的警察制服。

      父女两代人都当警察

    50后的马文渊和80后的马晶都在沙区公安分局,一人在红庙子派出所,一人在友好南路派出所,两个派出所相距不远,可父女俩平时见面却并不容易。

    “除了去分局开会,我们平时见面比较少,工作忙,不仅要化解居民的矛盾,还担负着维稳工作,值班、备勤是常态。”马晶告诉记者,“老马家的仨警察,只能在各自工作岗位上比学赶帮超了。

    马晶说的仨警察,当然包括90后的妹妹马薇,她现在是天山区人民法院的一名法警。因为她的工作相对比较封闭,不像老爸和姐姐那样,每天都要和居民打交道,处理各种纠纷,被姐姐马晶调侃为“家里最舒服的警察”。

    无论是马晶还是马薇,她们都非常敬佩自己的父亲,一辈子本本分分在基层工作,辖区居民的事情就是他自己的事情,不管谁有困难,老马都会挺身而出,有老马在,再复杂的纠纷都能化解。

    马薇说:“我特别佩服老爸,永远都是笑呵呵地去处理纠纷。

     干好工作才对得起警服

    当新疆都市报记者问马文渊:“为啥你的精力总是那么充沛呢?

    马文渊嘿嘿一笑:“我年轻时就喜欢警服,穿了一辈子还没穿够。为了对得起这身警服,就得把活干好啊!

    马文渊从1979年进入警队,在天山区公安分局刑警大队就干了11年的刑警,先后获得个人三等功一次,嘉奖5次;1993年调入沙区公安分局,又从基层刑警队干起,破案、反扒、处理纠纷,几乎所有的警种都从事过,并在国保大队干了7年。2010年,由于其出色的调解能力,马文渊被沙区公安分局抽调到红庙子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驻红庙子派出所的调解室工作。

    马文渊说:“从警前20年,主要是跟黑恶势力打交道,这几年主要是和辖区居民打交道,角色迅速转换,现在一心就是怎样化解矛盾。来我调解室的居民进门时怒容满面,经调解,离开时都心平气和了。

    “每次成功调解完一起纠纷,看到居民们脸上的怒气消了,我特别有成就感。”马文渊说,到2016年11月份,他的工龄就有40年了,警龄也38年了,就要正式退休了,所以更要把工作做好,给孩子们做个好榜样。

      当好警察不忘传帮带

    马文渊的确是名好警察,也是一位好爸爸。马晶告诉记者,在她十几岁的时候,父亲将一个男孩带到家里住,后来才知道这个孩子是被人拐卖的,孩子找到亲生父母后,两家人还保持着来往。只要父亲看到有人需要帮助,他都能及时伸出援手,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和妹妹,不仅要做个好人,而且一定要做一名好警察。

    喜欢唱歌跳舞的马晶曾经一直渴望进入艺术学院,最终还是进入了警察学院。她说:“做一名警察,能踏踏实实地干些事情。”在工作中,她不断学习各项业务知识,希望自己尽快历练成父亲那样备受居民爱戴的好警察。

    马文渊告诉记者,干了一辈子的警察,没有落在后面,也没给身上的警服抹黑,能成为孩子们眼中的榜样,自己很知足,也希望孩子们对得起身上的警服。

    当记者问:“你不觉得这份工作太辛苦了吗?”马文渊笑了:“我生病住院,90%的费用都报销了,自己没有任何负担,还有什么奢求呢?”老马说,当个警察确实很辛苦,有时也不被人理解,但只要认真对待工作,在工作中就会获得乐趣,特别有自豪感。